7月14日,中韩自由贸易协定在韩国大邱市开启了第十二轮谈判。谈判为期一周,期间双方就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原产地规则、贸易救济、技术性贸易壁垒、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知识产权等领域开展磋商。
自贸协定敲定有望
中韩自贸区谈判于2012年5月正式启动,至2013年9月完成了第一阶段即模式阶段的谈判。在这一阶段的谈判中,中韩就废除关税的产品比例和进口额比例初步达成共识。双方同意,最终实现自由化的产品应占全部商品税目的90%,涵盖进口总额的85%。从第八轮谈判开始,第二阶段的谈判开始了实质性要价和出价。两国领导人也共同宣布,将一道努力争取在2014年底前完成自贸区谈判。
截至目前,中韩自贸区谈判可以说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对于这最后“一哆嗦”,中韩两国都在热切期盼着更有利两国经贸发展的结果。
商务部研究院亚洲非洲研究部主任、研究员徐长文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作出推断,“中韩两国很可能在今年11月份的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达成中韩自由贸易协定”。因为,在此前的谈判中,中韩自贸区的内容已经谈得“差不多”了,现在需要的就是政治层面的决断。
签订“高水平全面自贸协定”是两国领导人的愿景。韩国驻华大使权宁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说,在亚洲产业分工结构框架下,中韩两国形成了紧密、互补的贸易投资关系,高水平全面自贸协定的签署,将深化这种经济合作关系。从长远看,也有利于实现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
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李天国也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作为两国首脑会谈后的第一次谈判,双方为了加快自由贸易谈判进程,都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因此取得了明显成果。这些成果与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韩国、中韩首脑共同为中韩两国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进程注入推动力密不可分。
更多领域更多机会
7月3日,中韩两国首脑举行会谈,商定争取2014年年内正式签署中韩自由贸易协定。因此,此次磋商能否为长期陷入僵局的谈判注入活力备受关注。
李天国指出,在这次第十二轮谈判中,中韩双方就各自敏感领域的自由化问题交换意见。中韩两国就服务投资领域自由化方案达成原则性共识。主要取得三方面的成果:首先,在之前的几轮谈判中,中方与韩方对服务业领域的开放方面一直有着分歧。中方主张“列举开放领域”的方案,而韩方主张“列举未开放领域”的方式。在这次谈判中,双方决定先采用中方方案,并在一定期间内通过后续谈判转向韩方方案。
其次,李天国认为,在投资领域中,双方决定在协定生效时,先采用投资自由化相关既定议题和投资保护相关规定。在一定时期后再制定包含投资自由化的协议,并采用负面清单方式。
再次,李天国指出,在规范和合作领域,双方对竞争、电子商务章节的协议达成一致意见。因此,在两国自由贸易的规则以及制定今后的经济合作方案方面有了较大的成果。
除此之外,李天国表示,在环境领域、通关手续和经济合作等项目中,也有一些有意义的进展。比如,双方就讨论了制造业领域关税早期撤销相关内容。
在李天国看来,此次达成的服务业领域自由化谈判中,中韩双方都作出了一些让步。根据此次达成一致的方案,中方可以赢得一些时间来完善国内法规,为服务投资领域的开放做好更充分的准备,并最终过渡到更大的自由化上。
敏感问题有待突破
事实上,中韩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一直存在着敏感领域,对于韩方来说,是其一直保护的农产品领域。这也是本轮谈判的最大焦点之一。
李天国直言,在此前的关于讨论自由化率的谈判中,韩方将上千种农产品类目作为超敏感商品纳入到例外清单,其中有些农产品不乏有着过度保护的嫌疑。中方也相应地将一些工业品包含到自由贸易协定的例外清单中。因此,农产品的撤销关税时间、工业品的自由化、知识产权和规则等领域都是谈判需要解决的问题。
事实上,众所周知,韩国国内有强大的贸易保护势力。
据韩联社7月18日报道,韩国农林畜产食品部当日宣布明年起开放韩国大米市场后,就遭到了韩国在野党和部分农民团体的强烈反对,以及全国农民会总联盟的反对示威。部分人士担忧自由贸易协定等谈判中大米关税税率有可能被降低或取消。
对于韩国来说,他们更迫切地希望中方尽早开放石化、机械、汽车等制造业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