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改革牵动东盟“神经”?

来源:国际商报
2014-07-22 13:15:00

  中国经济增速将随着转型而逐渐放缓。相比于压力,这种转型带给东盟国家更多的应该是机遇和利好。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中国与东盟的经济互补性很强。未来,这种互补性只会进一步增强,而不会减弱。

  国际评级机构穆迪在近日发布的一份报告中,对东盟10个成员国与中国之间的经济关联度作出分析。结果显示,东盟各国经济很容易受到中国经济增速调整的影响。穆迪认为,虽然内需的确是东盟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因素,但不能忽略中国经济对东盟各国的巨大影响。

  由于不能明确穆迪作出该分析的依据,因此该结论的权威性有待考证。但业内人士认为,从近几年中国与东盟的经贸规模、相互投资增速等方面看,东盟与中国的经济联系确实在加深。他们同时认为,中国目前进行的经济调整将使更多东盟国家获益。

  合作空间更大

  穆迪预计,中国经济增速将随着转型而放缓。言下之意是中国经济转型会给东盟经济增长带来压力。对此,业内人士认为,这样的担忧完全没有必要。尽管中国经济发展还存在体制、模式、效率等方面的诸多问题,但任何人都不能低估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

  商务部研究院亚非研究所副主任袁波表示,相比压力,中国的经济转型带给东盟国家更多的应该是机遇和利好。“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很大程度上是为解决国内产能过剩的问题,这就需要企业更多地到海外拓展市场,寻求性价比更高的投资地,而东盟多数国家由于具有地缘优势且政治相对稳定,成为不少企业的首选。”袁波认为,这两年中国制造业“东南飞”,很大一部分是中国企业在国内土地和人力成本上升较快的背景下,主动向东南亚国家转移,这会给东盟国家带来更多的就业和投资机会。

  另外,袁波认为,中国经济转型的另一个变化就是强调产业升级,产品向价值链上游发展。“这就避免了与东盟国家同时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所带来的产品同质化现象,从而进一步降低了竞争,扩大了合作空间。”袁波说。

  南洋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陈光炎也指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迅猛发展,东盟作为最邻近的地区将首先受益,特别是中国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以带动经济发展的经验,将使东盟国家获得有益的借鉴。

  联系不断加深

  2014年东盟进入“多事之秋”,也让中国与一些东盟国家的关系经历着磕磕绊绊。有分析指出,目前相关国家经济环境比年初略有改观,但扰动因素犹存,保持稳定的贸易增长仍需双方付出艰苦努力。

  陈光炎提醒,现在中国突然变成了一个体量无比巨大的“大熊猫”,外界在惊诧之余难免还有一丝担忧。因此,中国要理解和顾及到周边国家的敏感。

  但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出现的诸多问题只是发展过程中的暂时阶段,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双方已经存在高度依赖。

  袁波表示,从当前的情况看,中国与东盟的经济互补性很强。未来这种互补性只会进一步增强,而不会减弱。“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需要更多的资源,如矿产、橡胶、棕榈油等,而这也是东南亚国家相对丰富的,这将使印尼、马来西亚、泰国、缅甸等国家受益。”

  广西大学中国—东盟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范祚军认为,在处理中国—东盟关系时增强中国经济外交的主动权、提升中国—东盟国家经济的双向依存度、扩大合作的民间基础等是双方经济合作的重点。

  据海关总署最新发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我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总值为1.35万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6%,增速高于同期全国外贸整体水平。近年来,中国也主动加快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共识的达成以及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进程。

  7月10日发布的《中国的对外援助(2014)》白皮书称,自2003年以来,中国积极在各领域与东盟国家开展合作,重点向东盟低收入国家提供经济技术援助,支持东盟缩小内部发展差距。白皮书显示,中国多渠道提供资金,支持东盟在区域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