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砖银行着眼"立"而非"破"

作者:朱杰进 来源:解放日报
2014-07-17 08:24:00

金砖银行着眼

图为巴西媒体在头版位置刊登金砖峰会以及金砖银行总部落户上海的消息。

  复旦大学金砖国家研究中心副教授 朱杰进

  金砖峰会15日在巴西福塔莱萨举行,发表了《福塔莱萨宣言》。宣言中关于建立金砖银行以及应急储备安排这两项成果,吸引了世界目光。

  突破资金短缺瓶颈

  作为第一个实体化的金砖机构,金砖银行的建立是金砖国家合作进程中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它为提高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打下了更加坚实的基础。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对金砖银行的战略定位仍然存在种种误读,认为成立金砖银行的目的就是为了推翻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取代世界银行,这就导致西方过分解读金砖银行的政治内涵,将它贴上了“反西方”的政治标签。

  实际上,金砖开发银行的战略定位应该是“内谋发展、外促改革”,即对内谋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发展,对外推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改革。对很多发展中国家来说,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长期投资项目在金融市场很难进行融资,而世界银行等传统国际融资机构对基础设施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经常遇到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的瓶颈。

  根据非洲开发银行的报告,非洲大陆目前只有三分之一的农村人口享有公路,不到40%的人口可以使用电力,大约5%的农田可以得到灌溉,34%的人口可以得到医疗服务,65%的人口可以获得干净的饮用水。到2020年以前,非洲中低收入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大约是每年930亿美元。亚洲开发银行也提出,亚洲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缺口是每年8000亿美元。二十四国集团(G24)指出,发展中国家每年的基础设施资金缺口是1.5万亿美元,而投资的资金只有8000亿美元左右,其中大部分资金都是来自于公共部门的投资,大约2500亿美元来自于私人部门的投资。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来自私人部门的基础设施投资更是迅速下降。在这种背景下,成立金砖开发银行,为发展中国家长期投资提供融资,将会进一步促进全球经济的增长和复苏。

  推动世界银行变革

  “外促改革”主要是指金砖银行将会推动世界银行的治理理念和治理政策的变革。很长时间以来,世界银行的主流理念是华盛顿共识,一味强调私有化和自由化,而主流的治理政策就是“结构调整计划”,即利用世行的贷款来对发展中国家施加政治压力,迫使它们采纳西方国家所推崇的私有化和自由化政策。而金砖银行强调尊重发展中国家自主选择本国发展道路的权利,不会干涉发展中国家的国内经济政策。在发展理念上,它强调“南南合作”这一平等互利的发展伙伴关系的重要性,摈弃传统的“捐款国—受援国”的过时分类;在发展政策上,强调发展中国家要自主制定发展战略,其他国家给予帮助和辅助。正是在这种外部压力的“倒逼机制”下,世界银行也开始了由“知识银行”向“解决方案银行”的改革,包括精简程序、减少项目准备时间、扩大放贷规模等方面。

  作为新兴经济体自主创立的第一个重大国际金融机构,金砖银行只要能坚持“内谋发展、外促改革”的战略定位,就能够避免陷入与西方对抗的战略困境,以一种建设性的姿态和“包容式改进”的路径对现有国际金融体系起到有效的补充和促进作用,最终走出一条大国合作共赢、良性互动的新路。

  什么是金砖银行?

  金砖银行是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简称。金砖银行初始核定资本是1000亿美元,初始认缴资本是500亿美元并由各创始成员国均摊。

  金砖银行总部将设在上海,非洲区域中心将设在南非,行长在金砖国家中轮流产生,首任行长将由印度提名,首任理事会主席将由俄罗斯提名,首任董事会主席将由巴西提名。各成员国财政部长将负责制订该银行的具体操作规程。

  何为应急储备安排?

  如果说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相当于新兴市场的世界银行,那么应急储备安排则相当于新兴市场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与IMF的功能类似,应急储备安排将扮演最后贷款人的角色,在成员国出现国际收支困难,如无法偿还外债时,其他成员国向其提供流动性支持。

  与IMF不同的是,应急储备安排的建立并不意味着国际储备的直接转移,只有在有关国家提出申请并满足一定条件时,其他成员国才通过货币互换提供资金。

  应急储备安排初始资金规模为1000亿美元。各国最大互换金额为中国410亿美元,巴西、印度和俄罗斯各180亿美元,南非50亿美元。

  (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