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瞭望》新闻周刊报道,日前,在所发布的2014年度广虚国家竞争力指数报告中,中航工业广义虚拟经济研究采用了一套由综合指数和军事威慑力指数、经济控制力指数、文化吸引力指数三项分指数构成的评价体系对筛选出的50个国家进行评估。结果显示,美国一家独大的局面仍然持续,且三方面竞争力分布比较均衡。
然而,这份报告中更加引人关注的内容是,得益于全球经济控制力的大幅攀升,中国的综合排名从2001年的第七位上升到现在的第三位,仅次于美法两国。
“尽管短期内,中国不可能赶上美国,但随着彼此差距的逐步缩小,中美之间综合国力竞争将日趋激烈,而这必将对未来全球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国际战略研究室主任陈须隆评价到,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不仅加速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也加剧了世界大国之间的竞争。大国竞争集中表现为各国综合实力的此消彼长,其结果是各国国际地位和世界战略格局的改变。
采访中,专家们表示,由于历史条件的变化,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交通工具的日益发达、通讯手段的不断改进以及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新时期综合国力竞争也呈现出了许多新的特征。
首先,“硬”与“软”。
陈须隆谈到,在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正式提出“软实力”的概念之前,综合国力竞争主要指国家支配性实力,包括基本资源(如土地面积、人口、自然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等的竞争。新时期,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包括国家凝聚力、文化被普遍认同的程度和参与国际机构的程度等软实力建设。
“在国际较量中,一个国家‘硬实力’不行,可能一打就败;一个国家‘软实力’不行,可能不打自败。”中国社科院世界政治与经济研究所国际政治理论研究室主任徐进谈到,历史经验表明,一个拥有强大“软实力”的强国往往会通过其吸引力和感召力,通过对国际机制施加影响来为自己的战略利益服务,进而在国际竞争中保持优势,积聚持续发展的后劲,保持长久的强盛。
与此同时,“软实力”具有优势的一方,也可以借此来打击对手。
“西方国家经常依靠其在国际舆论中占据的话语权优势,通过政治家的言论和媒体的报道,旨在营造一个国家的负面舆论,将国际竞争对手的形象‘妖魔化’,使之处于道德上的‘不义’境地,进而对该国施加压力,逼迫其改变内外政策,产生一种‘软打击’的效应。”在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陈志敏看来,在新中国的历史上,中国遭遇的这种以非物质资源进行强制的现象可谓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