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治理灵活把握
当前,面对全球治理领域正在发生的重大变革,中国需要对全球治理进行“精巧”参与。
所谓“精”,是要对现有或未来的机制和规则进行“分类”治理,在此基础上“量身定制”,决定中国如何“精准”参与。
所谓“巧”,是在“精准”基础上“灵活”把握和掌控,巧妙利用全球治理规则和机制对我带来的机遇,克服矛盾和挑战,来合理平衡中国参与的权力与义务,可为和不可为,灵巧定位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程度和范围。
对于那些“历史类”规则和机制,如二战后形成的、至今有效运作的、以联合国为主导的国际治理机制等,中国已参加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加入了400多项国际多边条约,中国成为“历史类”规则的维护者和参与者。在存在较大改革空间的经济治理领域,中国则应发挥作用,积极发声,推动发达国家落实已经确定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出资份额和治理改革,利用2015年世界银行重新审议投票权改革的机会,推动世行/IMF第三阶段投票权改革。
对于“现实类”,即近年来新成立的治理机制如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上合组织等,它们是为应对当前全球、地区性经济金融及安全挑战应运而生,给中国在议题设定、公共产品的投放上提供了权力和活动空间,中国应多说多做,促使中国更有可能参与国际治理并确保地位制度化,从而推动治理模式更加合理公正。
对于“未来类”,即那些在当前和未来一二十年间各方将在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网络安全、海洋开发与运输、太空、极地等治理新领域激烈较量,谋求争夺建构未来新型全球治理体系、制度及规则的关键问题上,需要中国以“创新者和领导者”的姿态,争取未来全球治理体系的构建权、规则的制定权和制度的策划权。
(王毅,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