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评:中国走进非洲须“内外兼修”

作者:刘斐 李云路 来源:新华网
2014-07-15 20:32:02

新华网北京7月15日电(记者刘斐 李云路)中国驻坦桑尼亚大使日前接受国内一家媒体访问时罕见发声,指出部分中国商人在非洲经商时存在内斗、违法、制假贩假现象,一些中国游客也有不尊重当地习俗、私带象牙等违禁品出境的行为。这些有损国家形象的“劣迹”不仅引起坦国等非洲国家人民的不满,也必然会招致国人的谴责。

尽管这只是中国对非投资援助正向主流中的一个瑕疵,但随着中国走进非洲的步伐越来越快,国际上针对中国的质疑本来就很多,在这样复杂的舆论背景下,中国投资者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走进非洲,不仅关系投资者个人的诚信,更代表一个国家的形象,而少数人的劣迹损害的亦是大多数守法讲诚信国人的权益。

因此,我们乐见中国大使能够“自揭家丑”。这一方面显示所揭示问题已经比较严重,但更重要的是体现一个负责任大国必须有的担当:揭露问题、正视问题、思考问题,而后解决问题。

中国投资者走进非洲怎样才能“内外兼修”,在带进资金、技术和人才的同时,也带去中国人的文明?中国政府在监督资本、项目运作的同时,怎样对人员素质也有一个监管,让建设“美丽非洲”诚意不被损害?

毋庸置疑,对于任何损害国家形象和当地社会法治的事件与个人,中国政府都是“零容忍”的态度。近些年,中国政府在进一步鼓励企业走出去的同时,也通过机制建设规范着投资行为,引导投资者以共同利益为基础,从事正规合法的商业行为,成为中国责任与形象的维护者。

这位驻坦国大使透露,大使馆将从四个方面来抓中国人的形象:第一是规范人的行为;第二是提高产品质量;第三是规范公司和企业行为;第四确保援外项目的效果。

必须承认,由于中国对外投资领域尚属起步阶段,不排除有极少数人受资本与利益驱使,钻当地法律空隙,破坏彼此信任。甚至有少数人游走在合法商业的边缘,从事不正当经营。对于这些规则的破坏者,唯有健全的法制、有力的监管才能成为约束其行为的“紧箍咒”。这就要求中国与资本输入地加强合作,形成约束机制,共同监管治理,消除“恶习”土壤。

延伸阅读:第三届中非民间论坛在苏丹顺利闭幕

当然,中国的对非投资不会“因瑕掩瑜”,深受合作之益的非洲各国也不会“因噎废食”。须看到,资本的全球化流动是大势,而中国与对口投资援助的国家及地区间往往有着天然的合作优势,来自中国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的投资与援助更符合投资地与受援国的利益。

与此同时,中国大多企业在非洲不止守法经营,还积极参与项目所在地的公共福利设施建设。例如,在刚果(金),中国企业在开发铜钴矿的同时,建设了包括公路、医院在内的多个公共项目。在南非,进行矿产开发和加工的中国公司设立捐赠基金,赞助矿区医疗、减贫和教育事业,并建成先进的水处理设施。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去年3月访问非洲时提出“真”“实”“亲”“诚”的合作理念,并表示中方已经并将继续同非洲国家一道,采取切实措施,妥善解决中非经贸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使非洲国家从合作中更多受益。

中国各相关部门、组织、机构正在积极加强对赴外经商企业和人员的引导及教育,从其走出国门之前就加以管理及约束,促进中国民间对外投资向更有序、更守法的方向发展。

专家建议,中国企业在走出去之前应做足功课和准备,通过联合当地经营主体、引入本地因素等手段,为跨国合作增添润滑剂,规避因不熟悉当地情况带来的风险。

中国的对外投资援助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坚持“内外兼修”“量质齐升”,奉行“义利并举”“以义为先”不仅会为国家形象加分,更会为长远合作铺平道路。中国的对外援助一直坚持“授人以渔”,注重造血能力建设,因为只有帮助当地获得真正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切实提高,才能使假冒伪劣产品失去市场。

截至2012年,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存量已近200亿美元。2010年至2012年,中国对外援助约144亿美元中有51.8%集中在非洲地区。

(编辑:王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