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夏奥会与世界杯,许多国人对冬奥会既陌生,又缺少关注度。但必须相信,在接下来的一年多里,与冬奥会相关的话题将会牵动更多国人的心。
自上周国际奥委会正式公布2022年冬奥会申办城市名单后,北京再次进入了申奥的节奏,与此同时,“北京与张家口联合承办”这个在年初就被炒得沸沸扬扬的消息,也算是“八字有了一撇”。不过,与2008年北京奥运引发的单纯“奥运热”相比,申办冬奥会似乎被赋予了更深意义,一些“嗅觉灵敏”的人也早已将其与“京津冀一体化”这个热点话题联系在一起。
“京津冀一体化”可以说是中国未来最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之一。它的核心理念是通过规划、协调使三地各自的优势形成互补,从而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近年来,无论是中央的顶层设计与国家领导人的多次寄语,还是三地政府频频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都体现出这一规划的重要性和特殊意义。但另一方面,“京津冀一体化”的难点同样突出,其中既包括如何从体制建设上保证区域协同发展、如何更合理地配置优质资源、如何规划更为和谐的“大城市”布局等宏观挑战,也有居民身份、交通条件、生活服务等细节问题提出的挑战。
由此来看,将“北京与张家口联合承办”看作是区域一体化的重要推手似乎有些道理,因为冬奥会不仅可为京冀“牵手”暖身,推动两地间交通、通讯、体育、文化、旅游等多方面的发展,还能促使该地区实施更可持续的“绿色发展计划”,有效治理大气污染。此外,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北京及周边居民赴张家口滑雪巨大的经济拉动效应,以及今年动工的京张高铁,无疑也为申奥增加了筹码。
可是,在热切期盼之余,人们是否应该冷静思考,一旦申办成功,“京津冀一体化”是否真能从冬奥会中受益?我们是否会再次陷入“盛会怪圈”?
这么说并非杞人忧天。冬奥会的刺激作用没人会怀疑,但这更多是理论上的美好期望,并且其在“京津冀一体化”大工程中也只是“个别因素”。如果一味夸大其作用,难免产生“唯赛事至上”的思维,再次陷入“盛会怪圈”,不仅无益于区域协同发展,还会带来更多的资源浪费。
中国已经举办了亚运会、夏奥会,在冬奥会面前应更加理性。毕竟在经历了2008年的高潮后,中国更需借举办冬奥会表明进一步融入世界的成熟心态,而不再是简单地展示自己在财力和人力上的优势。更重要的是,北京奥运会留给我们的反思远未消退:不少比赛场馆闲置或荒废、经济刺激作用未能持续、全民奥运精神快速淡化……尽管申办之路刚起步,但中国必须从眼下就开始思考,该给自己带来怎样的一届冬奥会。(兰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