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举行期间,中美双方确定了投资协定谈判时间表,将争取于2014年就双边投资协定文本的核心问题和主要条款达成一致,并承诺2015年早期启动负面清单谈判。专家认为,协定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对哪一方有利,而应从合作双赢的角度解读。
7月9日~10日,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北京举行,双方共达成116项成果,其中备受关注的中美双边投资协定(BIT)谈判将争取于2014年就双边投资协定文本的核心问题和主要条款达成一致,并承诺2015年早期启动负面清单谈判。
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专家普遍认为,中美两国相互依赖程度高,合作空间广阔,达成BIT符合两国的经济发展需求,将对改善两国的投资环境起到很大作用。
符合双边发展需求
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陈志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从时间节点上看,现在BIT谈判总体上可能对美方更有利,对中国不如前几年有利。他表示,美国经济现在处于比较好的上升态势,宏观经济指标总体上越来越健康,奥巴马政府面临的就业压力比过去几年要小很多,而中国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压力较前几年增加了不少。但从长远角度考虑,中美两个国家都应尽快推出BIT,毕竟两国经济从贸易、投资和其他互补性的角度都离不开彼此。
对于上述看法,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周密持保留意见。周密认为,美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依旧脆弱,奥巴马政府依旧面临促进经济稳定及持续发展的较大压力。中美两国相互依赖程度、合作空间广阔。中美两国的市场管理体系不同,两国经济基础也不一样,因此,不能简单地用“对美方更有利”这种说法进行评价。就美国来看,美国既希望通过BIT保护本国利益,也希望保护其在华企业的利益。
周密认为,对我国来讲,BIT协议的签署具备进攻与防守两层含义。一方面,协议将为中国企业投资美国提供更多的保障,增强“进攻能力”;另一方面,协议也必然会对中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产生更大的影响,可能会增加外国对华投资,通过市场竞争促进我国国内市场和产业的发展。
有助于改善投资环境
外界普遍认为,签署更系统、更全面的双边投资协定对中美两国都非常有必要。但仍有人担心,中国金融市场全面放开后风险可能增加。
周密表示,达成BIT并不意味着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负面清单”被认为是谈判的一大亮点,但它是一份政府规定哪些经济领域不开放的清单,除了清单上的禁区,其他行业、领域和经济活动都将获得许可。BIT协定并不只限于金融领域,更多的是管辖非金融的投资行为。按照美国的范本,双方均可在特殊情形下采取金融例外措施。“BIT有助于让投资环境更透明、更具确定性,减少政府行为对投资活动的干扰。”周密说。“风险其实一直都存在,但许多风险都是可控的。另外,对于风险,我们应有正确的认识,比如对风险承受程度的认识。在经贸活动中,有些行为确实具有潜在风险,但它们所带来的利益很可能也是巨大的,相比之下,风险则显得渺小。”商务部研究院美洲大洋洲研究部副研究员王立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
王立认为,BIT对双边投资具有促进作用,有助于中美双方破除投资障碍,促进投资便利化,促进双边投资在规模和数量上的增长。另外,从企业并购的角度看,BIT的达成会改善投资环境,减少投资歧视和投资壁垒,提升投资的时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