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报:把中国逼入死角没好处
【美国《纽约时报》7月12日社论】题:仍与中国不和
十多年来,美国一直紧张地注视着,想看看中国会选择如何运用其日益增长的、令人生畏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力量。正如2005年罗伯特·佐利克在担任副国务卿时所说,希望在于北京会成为国际体系中“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与大家合作促进经济融合和全球紧张关系的和平解决。
不过,在过去一年中,在习近平主席的领导下一个更加自信的中国崭露头角,令人质疑其和平崛起的承诺且导致中国与美国的关系紧张起来。本周中美官员在北京举行的高级会谈取得了最低限度的成果,但在若不小心处理可能会产生破坏性后果的重大问题上,他们的深刻分歧大半没有得到解决。
举一个突出的例子,在中国盛气凌人的坚持对南中国海和东中国海的岛屿和海域的声索———日本、菲律宾和该地区的其他国家质疑的声索———的问题上,双方依然存在巨大的分歧。国务卿克里请求中国同意一项具法律约束力的行为准则以管制航行活动及阻止单方面抢占领土的行为,他的请求似乎无人理会。
这已经成了一个紧迫的问题。中国和其他声索国的船只经常对峙,有一步踏错就陷入冲突的风险。
围绕中国黑客正在窃取工业机密并令美国公司蒙受巨额损失的指控,美国和中国也没有弥合分歧。中国拒绝重启5月在奥巴马政府指控5名中国军官从事黑客活动后暂停工作的网络工作组是格外短视的做法。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最明智的外交方针似乎是淡化对中国日益增长的力量的担忧转而将重点放到合作上。美国官员在公开场合仍是这么做的,克里周四试图让他的东道主确信奥巴马政府在亚洲的同盟网并非“试图逼退中国或与中国爆发冲突的战略的”一环就是一例。但我们有诸多理由质疑中国是否真的致力于和平共存,也有诸多理由期望美国及其在该地区的盟友会以更为坚决的行动保护它们在海洋自由和开放的政治、经济秩序方面的利益。
让美国的政策回归正轨至关重要。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美国和中国之间的合作对全球稳定至关重要。将对美国在亚洲扮演的角色有自己的担忧的中国逼入死角不会有任何收获。同样,必须让中国清楚,它吓唬其他亚洲国家,不可避免地让它们向美国靠拢的恐吓行径不会带来任何好处。
【美国《华盛顿时报》7月12日报道】题:“新冷战”:中国主要报纸警告与美国关系“急剧滑向”冲突
随着在中国的外交会谈闭幕,中国最大的报纸之一警告国人避免与美国的“新冷战”。
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党报《人民日报》今天报道:“中美双方都认识到,今天的世界已经发生深刻变化,‘新冷战’没有任何市场。”
这篇评论的作者称:“(关系)处理得好,能造福双方;处理不好,则会滑向恶性竞争甚至冲突。”
港报:新的爆发点很容易出现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7月13日报道】题:分析人士说,中国与美国间的不信任感在加深(记者吴国义发自北京)
很多观察人士认为,中国和美国发现,彼此通融正变得越来越困难,尽管两国都对年度高层会谈的结果给予正面评价。
双方领导人利用这次会谈强调他们抑制冲突的决心以及在经济、军事和气候变化等问题上的合作。但评论人士警告,政治不信任感在加剧,新的爆发点很容易就会出现。
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孙哲说:“会谈结束时,官员们陈述了他们在重要问题上的立场,但并未说服对方相信自己的战略意图。双方都未能提供能够改变对方想法的证据。”
孙哲说,摩擦升级为严重对抗是不可能的,但考虑到美国意图巩固在亚洲的军事联盟,预计不信任感将加深。北京将继续加强与美国的经济合作,但会准备好与华盛顿进行“斗争”。
孙哲说:“在战略安全方面,两国很难成为伙伴。”他还说,随着双方介入东南亚事务程度加深,南中国海已成为一个潜在爆发点。他说:“目前,双方已经到了需要重启双边关系的程度。”
美国国务院网站上的一份文件称,尽管中国强调,没有计划将美国排斥出亚太地区,但华盛顿担心,北京正在建立一个基于“亚洲人的亚洲”这一理念的安全架构。
克里敦促北京在与邻国的领土争端中显示克制,而中国负责外交事务的最高官员杨洁篪则说,美国应该持“公正”立场。
住在北京的耶鲁大学法学院中国中心高级研究员格雷厄姆·韦伯斯特说,两国迫切需要解决彼此间的分歧。他说:“美国和中国的共同利益远远多于彼此冲突的利益。如果希望本国繁荣发展,两国都需要亚太地区保持和平、世界经济保持稳定。”
他说,如果两国不能形成对网络安全问题的信心,激化风险就会赫然耸现。
在美国起诉5名中国军官对美国公司实施黑客攻击后,两国联合网络安全工作组的活动已经暂停。韦伯斯特说:“短期内不可能爆发大规模危机,但如果不进行实实在在的努力,未来若干年内,这一问题可能成为真正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