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砖银行应保持开放性

来源:解放日报
2014-07-14 07:47:00

  ■叶玉

  自2012年峰会探讨设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以来,金砖国家就一直强调,新机制的建立是“对现有多边和区域金融机构促进全球增长和发展的补充”,但是外界不以为然,仍然认为其是为了替代世界银行。

  因此,金砖银行应明确彰显其开放性,这是出于自身能力、利益和战略考量的应有之举。

  一是能力补充。金砖五国在组建自身的地区开发银行方面经验并不丰富,需要借力现有机制。拉美地区的确有不少先行先试,但是大多政治性有余、规范性不足。

  二是利益增进。金砖五国均为发展中国家,金砖银行因而无法获得像世界银行那样的3A评级,其筹资和贷款成本会受到影响。金砖银行对发达国家开放部分股权,一方面可以拓宽资金来源,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升其在国际资本市场的信用评级和竞争力。

  三是合作竞争。金砖银行的贷款对象将不限于其成员国,而是会服务于所有发展中国家,这意味着其实际上与包括世界银行及所有地区开发银行均具有潜在的竞争关系,未来竞争还可能表现得更为明显。开放性有助于双方相互磨合,避免恶性竞争,并争取合作。

  四是战略需要。金砖银行主要是一个防御性机制,但西方一直充满质疑。这一格局的打破需要金砖国家自身更为自信和更具建设性的努力。从中国的角度看,我们需要的实际上是一种全方位的良性互动,包括促进金砖国家合作以及建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等。对于中美互信的提升,金砖国家合作这样的第三方议程的处理显得越来越重要。

  金砖银行如何才能加强开放性?

  一是战略协调。比如在G20层面,推进金砖银行与现有多边开发银行之间协调原则的建立。2011年G20财长会议已经通过了IMF与地区性融资安排的六点协调原则,对金砖银行具有参照意义。此外,金砖银行正式宣布成立之后,具体的建章立制仍需要一个过程,可以邀请欧美、世界银行的专家参与,这一方面可以透明度增信释疑,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机制的科学性和知识性,减少新旧机制在贷款条件上发生冲突的可能性。

  二是项目合作。金砖银行若于今年巴西峰会宣布成立,可通过与世界银行等旧机制联合融资等方式合作,降低项目风险,加快项目进程。这是一个学习、借鉴和创新的过程,其能否实现,其实更多取决于现有机制是否愿意开放,可见开放需要相互之间的诚意。世行领导人已公开表示乐见金砖银行的设立,但其是否愿意携手并进仍有待观其行。

  三是知识交流与经验分享。世界银行虽然在历史和全球经验方面胜出一筹,但其对本土知识和信息的掌握未必有优势。金砖银行依托崛起中的新兴经济体而创立,蕴含着更多的知识内涵,对其他发展中国家输出的不应仅仅是资金,还包括在发展路径方面不同的看法和实践做法,这亦为新旧机制之间的交流提供了相当的空间。(作者系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