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全球经济最大不确定因素是俄与西方紧张

来源:环球时报
2014-07-11 13:50:12

未来全球经济最大不确定因素是俄与西方紧张

  图片说明:美国知名经济学家乔纳森·安德森美国新兴顾问集团主席乔纳森·安德森曾任高盛及瑞银集团亚洲区首席经济学家,是美国知名中国经济问题专家。

  7月9日,乔纳森·安德森博士就当前中国与世界经济热点问题,接受了《环球时报》专访。在他看来,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已经发展过热,出现泡沫,但他同时强调,中国的房地产行业不会崩盘,中国金融领域的当务之急是清除非银行业务的信托产品和追缴违规的信贷,铲除腐败。

   中国可有3个主权基金

  环球时报:您对这一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有什么特别印象?人民币议题会让中美关系“更糟糕”吗?乔纳森·安德森:此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是一件好事,有积极意义。人民币的议题是60多个议题之一,我不认为这个议题会让中美关系变得更糟糕,因为中美财政部以及有关方面就这个问题的沟通是有效的。两个月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度贬值3%至5%,市场有看法认为这是中国政府人为让人民币贬值以增强其疲软的出口竞争力,达到刺激经济的目的。事实上,中国央行采取这样的行动根本目的是打击海外热钱快速向境内转移,并取得了效果。往长远看,我不认为人民币进入趋势性的“贬值阶段”,人民币会“有一些升值”。中美在汇率问题上的相互沟通以及分歧管控在加强,关系更加稳定。

  环球时报:中美两国财政部新签署了合作协议,美国财政部将提供中国公民在美银行账户信息,请问中美合作对于反腐败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乔纳森·安德森:特别强调一点,中国并不是只和美国进行这样的合作。就中美合作而言,首先,这是一个好事情,因为我们注意到中国长期积累的腐败问题已渗透到中国官员体制的几乎各个层面,问题相当严重。这样的账户信息公开与透明,会有助于反腐败工作推进。其次,反腐败最重要的现实意义是维护政治稳定,根本目的并不是促进短期经济增长。对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政权而言,中美这样合作的现实意义就是支持中国共产党执政,不让中国共产党因严重的腐败问题而出现亡党的结果。

  环球时报:中国国家审计署最近披露一些中央的金融机构,包括中投在海外的运营中存在违规问题。对于这样的情况,您感到特别惊奇吗?乔纳森·安德森:我并不感到特别惊奇。中国的一些中央金融机构有权力动用上百亿美元规模的海外投资。毫无疑问,其中存在隐性激励机制,有商业腐败的空间。违规问题的出现并不令市场感到特别意外。其中的结构与机制设计缺陷也部分解释了为什么一些中国的金融机构总是作出错误决策、错误投资。目前,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中投过去几年的实际表现让其市场口碑不佳。从分散中国外汇储备风险的角度来看,中国需要一个主权基金,为涉及重大国家战略利益的投资项目服务,在这一点上,中国政府应当更多借鉴新加坡国家主权基金(GIC)的运作模式与理念。此外,并不是说一个国家只可以有一个主权基金,根据中国的外汇储备规模,中国完全可以有3个类似中投的主权基金,相互牵制,相互竞争。

   房地产业离“崩盘”还很远

  环球时报:您在年初曾经分析说,中国的房地产行业不会崩盘。您现在依然持这个观点吗?乔纳森·安德森:我依然这样认为。严肃的经济学家对房地产行业崩盘的定义是“房价普遍下降一半,而且持续两三年时间”。这样的情况曾经发生在2008年的美国,6年之后,美国房地产市场依然没有恢复,大部分地区平均价格还是比崩盘之前的价格低30%-40%。就中国的情况看,城市化进程还有现实基础与空间。我预计,大约还有10%-15%的中国人口要实现城镇化。在这个大趋势下,中国房地产行业出现崩盘的看法是不靠谱的。同时,第一季度的数据表明,中国的房地产行业出现了衰退,我认为这个衰退是适度的,也是正常的。尽管我对中国的房地产行业存在“偏见”,但我依然认为,房地产这个行业在中国还远未到所谓“崩盘”时刻。从长远看,如果中国政府抓住一个重点的改革工作,中国的房地产行业就会走向健康的未来,那就是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让劳动力有城市户口,让这些劳动力真正地安居乐业。这些新的劳动力平均会增加8%左右的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换句话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未来需要和劳动力市场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才可以实实在在地往前走。

  环球时报:中国央行每年都稳定增加基础货币供应量。过去十年,几乎每年的基础货币供应量M2增加都保持在17%左右。那么,为什么各行业都在说“缺钱”呢?政府部门为什么还是感到经济增长存在巨大压力呢?乔纳森·安德森:问题的关键是新增加的货币“去哪了”。货币供应量增加,信贷规模增加,但为什么就业机会减少了?经济增长降低了?这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两个方面分析。首先,全球市场需求疲软直接影响了中国的出口行业,以往中国出口保持30%的年增长率,现在却仅仅维持在4%-5%。在这个方面,央行增加货币供应量并不能改变什么。其次,要观察中国新增加的信贷究竟去了哪里。数据跟踪发现,大部分新增加的信贷资金都去了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进一步观察会发现,这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存在“无所作为”和“巨大浪费”现象。他们会说,“我们做事了,基础设施搞出来了,有实物为证”。的确,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每年保持近30%的增长率,但细心的经济学家却发现同期电力使用量以及钢材使用量却仅出现6%-7%的实际需求增加。再进一步深入调查,会发现很多有趣现象,比如,工业园很豪华,但没有什么真正的企业在其中办公与落户,中小企业始终可怜地说他们没有得到资金支持。撇开这些表面现象,基础设施工程的设备与材料供应商都清楚如何通过“佣金”摆平关键人,工程的发票存在作假现象。民间有人士问,这些非法收入最终会返还给老百姓吗?我认为,很难。中国政府通过有效手段使这些非法资金返回到现有银行体系就算了不起了,然后通过降低利率的政策来重新分配,这是造福于民的现实手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