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报智库专家田帆认为,近来中美关系遭遇不少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中美BIT谈判能取得进展,可谓本轮对话的最大亮点。
“不少人认为,BIT对中美来说,意义堪比15年前中国入世,足见这一谈判的重要性,”田帆说,“美国希望通过BIT促使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尤其是金融业、服务业市场,同时也希望中国改善投资环境,对中国国有企业进行约束;而对中国来说,则希望借BIT促使美国公平对待赴美投资的中国企业,减少赴美投资的不确定性。”
“在本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双方同意争取在今年完成文本谈判,可以说是BIT谈判的一个重要进展,但文本谈判并不是双方的主要分歧所在,”田帆说,“主要问题还在明年开始的负面清单谈判里,这一点,从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中,可以看出一二。”
近日,2014版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出炉,由原来的190条调整为139条,但与美国现行外资监管负面清单的30余条还有不小的差距。商务部部长助理张向晨9日表示,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是在国内进行试验,进行压力测试,对改革投资管理体制有意义,不完全是为中美BIT谈判做准备。不过,田帆认为,尽管这种差距与中美经济发展水平和监管能力的差异有关,但这也意味着明年的谈判并不容易。
钱报智库专家张国庆也指出,中美明年关于“负面清单”的谈判值得期待,这对中美关系和两国经济未来的发展都会起到关键作用,“谈判主要会聚焦市场开放方面,包括金融开放、贸易开放等等,但想要明年就有结果并不容易。”
对于本轮会谈的其他成果,张国庆认为,涉及世行投票权结构审议和IMF份额改革的内容,也争取到了美国的一个明确表态。不过,田帆认为,IMF份额改革在美国主要是国会说了算,美国政府的表态未必有多大意义。
至于气候变化议题,则是中美之间的老话题。张国庆指出,本轮对话的成果有助推进双方在气候问题上的合作,但双方还需要继续切磋、谈判,要走的路还很长,“毕竟气候变化问题牵涉面太大,需要其他国家配合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