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经济关系三问之三:利益交汇怎深化

作者:樊宇 刘劼 来源:新华网
2014-07-10 19:29:00

  新华网北京7月10日电(记者樊宇 刘劼)不少人用“堪比入世”来形容中美缔结双边投资协定(BIT)潜在的深远意义。7月的北京,BIT谈判能否借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良机取得进展备受关注。两国经贸联系日益深入,深化投资合作成为扩大利益交汇点的新突破口,如何为此搭建高标准的桥梁考验中美双方共同的诚意和智慧。

  对话开启前,中美两国财经高官均把推进投资协定谈判列为重要关切,对形成新共识和取得新成果表达了乐观期待。

  以确保双方以非歧视性原则对待对方投资为核心的中美BIT谈判于2008年启动。去年夏天,两国确定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为基础后,谈判进入实质阶段。一年来,中美就如何推进BIT举行了多次磋商,文本谈判渐近尾声,负面清单谈判即将启动。

  作为世界两大经济体,中美各自经济的阶段性特点呈现出投资合作的巨大空间。在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史蒂芬·罗奇看来,一方面,中国正从出口导向型的制造业经济向服务业引领的以消费为基础的模式转变,这样的转型蕴藏着巨大商机,而美国在服务业领域具有全球领先优势。另一方面,中国近年来对外投资高速增长,中国企业有着强烈的投资意愿,如果双方能为投资的市场准入制定基于规则的框架,便能为两国经贸发展带来更广阔前景。

  这样的广阔前景用数据说话更为直观。和两国间贸易的活跃程度相比,中美双边投资则相对滞后:流入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只有3%来自美国,而流入美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只有不到1%来自中国。

  美国前贸易代表巴尔舍夫斯基和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均认为,中美推动投资协定“恰逢其时”,协定的签署能确保双边投资遵循明确标准……这样的保护作用一旦生效,对两国经济的贡献将立竿见影,对整固中美整体关系也大有裨益。

  当然,互利互惠需要利益平衡,一个成熟且全面的双边投资协定不应基于一方利益设定,而是要在沟通基础上实现共赢。

  投资壁垒有待消除,合作的藩篱还需化解,双方对彼此商业规则、法律架构和社会制度的认知也有待深入。因此,谈判难以一蹴而就,棘手的问题还需更多耐心。

  负面清单内容如何确定,是否建立争端解决机制等等,还有很多具体内容有待细化。任务艰巨,阻力难免。两国在战略上需增进信任,战术上需巧妙安排。

  中国在负面清单模式上的积极探索表明了参与对话的姿态。新版的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刚出炉,国务院近日又下发意见,明确将改革市场准入制度,同时探索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这既顺应中国深化改革的步伐,也体现中国与国际接轨的战略考量。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投资和企业司司长詹晓宁认为,中国应积极参与高标准的双边及区域投资协定谈判,通过互惠方式在市场准入和投资者保护等方面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和安全环境。

  华盛顿智库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黄育川告诉新华社记者,中国应利用本次高层对话的机会让美国在一些限制性问题上做出更明确表态,比如对危及国家安全的行业作出明确界定,说明资源型行业的外资准入,以减少个案的不确定性。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资深研究员杰弗里·肖特指出,中国还需要更多时间将对外资开放的程度和范围与国内经济改革的步伐相适应,美国也需思考如何对待中国企业赴美投资的安全审查。只要双方都有解决问题的良好意愿,便能减少疑虑、增进互信。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日前在会见美国前财长保尔森时强调,中方一贯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和处理中美关系,不因一时一事而改变。两国的共同利益和相互联系远大于差异和分歧。

  这样的表述放在经贸合作领域尤其贴切。中美经贸的相互依存还将长时间持续,本次战略与经济对话为中美扩大利益交汇点提供了重要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