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怒时,灭了日本的心都有;冷静下来,和平的起点应该是尊重生命。”
《南京1937》采用中国传统的木刻风格,由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周宗凯绘制。周宗凯向中国青年报记者透露,最开始有两种方案,一种是用老照片风格的水墨画,纪实感更强,但视觉刺激度不够,最终选定了更有力度的木刻风格。
周宗凯说:“选用对比强烈的黑色、红色为主色调,表现出惨烈、死亡、血腥。而且红色不是简单的大红,是中国红,有历史感。”但克制的叙事和浓烈的画风如何统一?周宗凯坦承经过了一些磨合,最终梅兰德支持了他的选择。
关于南京大屠杀,周宗凯原本只有一个笼统的概念,只知道“杀了很多人”、“很惨”,但当看到一个具体的人、一个具体的家庭的悲剧时,就有了一种直接的感觉——“和生命本身的感觉链接上了”。他说:“在画的时候,愤怒时,灭了日本的心都有;冷静下来,和平的起点应该是尊重生命。当人类以战争的方式去面对世界的时候,结果是不可控的,罪恶会超出想象。”
有法国读者看了书稿后告诉周宗凯:“没想到中国经历过这么惨烈的事件。”也有一名日本画家看到这本书后,向周宗凯提出抗议,称“关于二战问题,我们是可以探讨的”。周宗凯说:“无论以任何理由发动战争,生命不可以重来。”
徐革非一说起“南京大屠杀”,就“特别有民族情绪”,但是在和法国团队策划《南京1937》时,她“希望这本书能让我们以后给孩子讲这段历史时,更中肯一些”。
在《南京1937》的序言中,谈臻写道:“当一个国家要被迫去面对其历史上最黑暗篇章的时候,最能检验出这个国家的真正力量……如今夏淑琴老人的身世,通过这本书,在亚洲、欧洲及更广大的地区传播,相信一定能够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广大青少年了解这段历史,从而更加懂得珍爱和平,反对战争。这正是这本书的意义所在。”
谈臻引用了《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一书作者张纯如说过的一句话:“我相信最终真相将大白天下,真相是不可毁灭的,真相是没有国界的,真相是没有政治倾向的。我们大家要同心协力,以确保真相被保存,被牢记,使南京大屠杀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9.0级大地震。夏淑琴在电视上看到后,找到访问她的日本友人松冈环,托她捐了300块钱。问到此事时,老人说:“看到他们在地震中失去亲人,我很难过。我捐的不多。”
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的前一天,已经步履蹒跚的夏淑琴又回了新路口的老家看看,发现遗址已经被保护起来了。老人说:“有那么多人关心我、帮助我,有中国人,有日本人,谢谢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