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7月10日电 7月5日,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张明大使接受德国《商报》采访,就中美贸易摩擦、中欧关系、中国对欧投资、“一带一路”倡议等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全文如下:
商报:美国将于星期五对中国价值340亿美元的商品征收25%关税,中国也表示将予以同等力度的反击。两国间贸易战是否已不可避免?
张大使:在谈坏消息之前,我想先谈谈好消息。中欧双方正在勉力筹备将于7月16日至17日在北京举行的第20次中欧领导人会晤。今年是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建立15周年、中欧领导人会晤机制建立20周年,双方都有意愿把中欧双边各领域务实合作推向深入,并在应对气候变化、加强全球治理、应对热点问题等方面加强沟通协调,以中欧合作的稳定性应对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
双方均认为,中欧加强友好合作,不仅对双方有利,对促进世界经济增长与和平稳定也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双方工作层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争取使今年的第20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取得丰富成果。在国际形势发生深刻重大变化、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的背景下,双方都希望向外界展现中欧两个国际社会重要成员加强合作对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维护国际多边贸易体系的积极作用。目前会晤正在筹备阶段,我不可能就成果透露太多,但预计会晤将至少争取实现几方面目标:一是展示中欧对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的积极态度,突出双方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共识,展现中欧关系的积极面和重要战略意义。二是规划未来合作方向,努力打造新的合作领域。三是针对当前热点问题和全球性挑战,发出维护多边主义、维护多边贸易体系的积极声音。
商报:在贸易争端问题上,中国似乎试图联合欧洲共同应对美国。能否从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等具体方面,介绍中国在市场开放等领域能如何令欧洲获益?
张大使:我想你谈得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国际经济面临的挑战,及如何应对的问题,另一个是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的问题。
商报:欧方认为谈判缺乏进展。
张大使: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已经启动多年。中欧双方均将其视作双边经贸关系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上周在北京举行的中欧经贸高层对话中,双方初步达成一致,争取在第20次中欧领导人会晤期间交换负面清单。我认为这是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的一个令人鼓舞的重要进展。
商报:长期以来,欧方对中欧市场开放对等性颇有微词。中国企业可以自由在欧洲开展收购,而欧洲企业在中国的机会明显不对等。您是否同意上述观点?中国是否已有提上议事日程的重要举措?
张大使:过去40年间,中欧经贸合作健康、快速发展。2016年,中欧贸易量已超过6000亿美元。贸易发展必然会带动投资合作。所以中欧间投资合作也成为中欧经贸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报:对中国企业讲的确如此……
张大使:对中欧企业均是如此。目前,欧盟是中国第三大投资来源地。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同包括欧洲企业在内的国际伙伴开展投资合作。这些投资毫无疑问促进了经济增长,带动了就业,增加了税收,特别是在前些年金融危机肆虐的背景下,帮助欧洲走出危机,实现经济复苏做出了贡献。
商报:能否举例?
张大使:沃尔沃公司在离布鲁塞尔不远的根特建有一家汽车制造厂。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令该工厂步履维艰,濒临破产。在此背景下,中国一家企业出资收购了该工厂。随后,经过工厂领导层改组、注资和技术革新,该厂重获生机,扭亏为盈。
商报:的确,希腊比雷埃夫斯港也是此类积极案例之一。但仍有一些不受欢迎的投资项目,欧委会为此出台了投资审查制度。您对这一制度如何看待?
张大使:投资是市场行为,中国企业对欧投资的增长说明,欧洲不欢迎中国企业投资的说法并不真实。
商报:但法国和德国政府对有国家背景的中国国有企业收购欧洲敏感技术领域企业表示担忧。
张大使:投资一定是双赢结果,否则就不可能发生。无论投资方来自中国、美国还是世界其他国家,如果某项投资只是出于单方意愿,而合作方并不欢迎,或认为该项目缺乏吸引力,这笔生意就做不成。说到底,投资是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发挥作用。然而遗憾的是,现在有一只闲不住的手在发挥反作用,在试图抑制市场那只手。
商报:中国政府通过补贴,资助国有企业在欧洲开展收购,这就不是“看不见的手”在发挥作用了。
张大使:关于中国政府资助企业到欧洲来投资,只是你的主观臆测。首先,中国政府没有财力对企业给予如此大额的资助。第二,在国际市场表现活跃的中国企业大部分是民营企业。我刚才提到的根特沃尔沃工厂收购项目,来自中国的投资商就是一家民营企业。
商报:除了补贴,硬币的另一面是,中国仍旧是世界上最封闭的经济体之一。
张大使:欧洲企业在中国市场中表现活跃。关于中欧间投资规模是太大了?还是太小了?我可以给你几个数字。截至今年4月,欧洲对华投资存量达1200亿美元,占欧盟对外投资总存量的4%。而中国对欧盟投资存量为800亿美元,仅占欧盟吸收外资总量的2%。我相信这些数字都不为你的读者所知。
商报:绝大多数的在华投资欧洲企业都在抱怨,称中国扩大开放进程进展缓慢。
张大使:过去40年来,中国取得巨大发展成就,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始终坚持对外开放。今天,中国仍在继续扩大开放。在去年中共十九大上,习近平主席宣布了一系列扩大开放举措。在此基础上,习主席在博鳌论坛上又进一步提出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主动扩大进口等举措。一周前,中国政府发布了2018年版外资负面清单,大幅减少了市场准入限制。我看到很多欧美媒体对此给予积极评价,认为此次负面清单共在22个领域退出开放措施,制造业基本开放,服务业开放力度大幅增加,中国正在兑现对外国投资者的开放承诺。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何墨池先生表示,中国这一变化意义重大,是给世界的最大惊喜。中国营商环境并不差。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营商环境报告,中国营商便利度近五年跃升18位,其中开办企业便利度大幅上升了65位。
商报:您提到何墨池主席,我留意到他在一次采访中表示,根据中国欧盟商会报告,大部分在华欧洲企业认为中国几乎没有实质性的扩大开放进展。欧盟官员亦持同样观点。我并不认为欧方高层认同中国关于扩大开放举措的表述。您怎么看?
张大使:关于中国欧盟商会的报告,你漏掉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数据:三分之二以上的欧盟在华投资企业实现盈利,超过60%的会员企业看好在华发展前景。这是对中国营商环境最好的诠释。尽管如此,我们亦承认人无完人,中国也不是尽善尽美的。所以我们仍会致力于不断改善营商环境。此外,作为过来人,我想谈谈我经历过的时代。在40到20年前,中国开放市场欢迎外商进入,给予外商大量超国民待遇。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这些超国民待遇逐步消失。中国有句古话,叫“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所以企业有些抱怨并不奇怪。可以确定的是,中国扩大开放和改善营商环境的努力会一直持续。
商报:近期,中欧将开启一系列重要政治议程,其中之一就是中国总理李克强将于下周一访问德国。此次访问将向外界发出怎样的信息?
张大使:第一个信息是合作。用中欧合作向世界展示,合作是促进世界繁荣的最佳途径。第二个信息是对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说“不”。
商报:一些欧洲官员表示,中国试图从欧美裂痕中牟利,从而在贸易、气候变化、外交政策等问题上成为世界的领导力量。中国是否在寻求世界领导角色?
张大使:首先,没有人可以从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导致的贸易战中获益。包括中国、欧盟及单边主义的始作俑者在内的所有人都是输家。当今世界经济已发展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影响、互利共赢的格局。所以只有合作可以造福自己、造福伙伴、造福世界。单边主义只会导致满盘皆输。
商报:中国将采取何种措施阻止贸易战发生?
张大使:为了阻止贸易冲突升级至贸易战并将世界经济拖入泥潭,中国付出了巨大努力。如你所知,中国同美国进行了多轮磋商。我们为避免贸易战做出的积极努力会一直延续至最后一分钟。当然,一个巴掌拍不响。如对方没有回应,事情就做不成。
商报:明天起,美国将对中国价值340亿美元的商品征收25%的关税。美国总统特朗普并表示将追加一轮,对中国价值2000亿美元的商品加征关税。这将对中国经济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中国的金融稳定,包括汇率、股市等是否会遭到大幅冲击?
张大使:我刚才说过,贸易战没有赢家。你所说的问题不仅在中国,在包括欧盟和美国的世界各地都可能发生。中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中国人民是爱好合作的民族。我们不希望世界发生包括贸易战在内的任何“战争”。我相信欧盟同样如此。但如果贸易战被强加到我们头上,我们会拿出阻止贸易战的坚定态度,有力迎击发动这场贸易战的肇事者。事实上各方都应如此,让肇事者知道错的就是错的,就应当被阻止。妥协、退让、绥靖只会事与愿违。
商报:您对欧盟目前就美国单边主义行动采取的立场作何评价?
张大使:中欧在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基于规则的国际贸易体系方面有广泛的共识和共同利益。中欧在面对单边主义时的做法也有共同点,即努力争取避免贸易战,同时坚定面对相关挑战。
商报:美国此前强烈要求中国修改“中国制造2025”工业战略,您怎么看?
张大使:美国将矛头指向“中国制造2025”是蛮横无理、毫无根据的行为。我们出台“中国制造2025”的目的是为中国制造业升级提供战略指引和信息指导。这是国际社会惯常的做法,与德国的工业4.0计划、欧委会去年正式发布的“新工业政策”很类似,都是提出一些方向性目标、重点工业部门和行动计划,目的是促进工业的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在“中国制造2025”出台过程中,我们做了严格的合规审查,确保其符合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做出的承诺。如果其他伙伴对此持有异议,我们可以在世贸组织规则框架下解决问题,而不应付诸单边行动。
商报:近期中欧的另一项重大政治议程就是即将在索菲亚举行的“16+1合作”第七次领导人会议。中国高度重视“16+1合作”机制。一方面,中国通过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帮助中东欧国家发展,受到有关国家的广泛欢迎。另一方面,似乎欧方对“16+1合作”机制存在不信任感,认为中国试图通过该机制增强在该地区的政治存在。您怎么看?
张大使:本周六,李克强总理将出席在保加利亚索菲亚举行的“16+1合作”第七次领导人会议,与中东欧国家讨论彼此间的合作。“16+1合作”启动6年来,已成为跨区域务实合作的重要机制。经贸合作取得显著进展,贸易在不断发展,投资合作不断扩大,基础设施等互联互通项目顺利推进,金融合作方式更加多元,在交通、农业、旅游等领域务实合作也取得稳步发展。无论是中东欧16国,还是中国,对“16+1合作”均十分积极,也感到非常满意。我们从内心将“16+1合作”作为中欧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也坚持“16+1合作”应该是开放的、包容的,所有项目都在平等、互惠基础上进行,符合国际通行做法和欧盟有关规定,契合中东欧国家的产业特点和发展需要。每届领导人会议,我们都邀请欧盟领导人与会,欧盟每届会议也都派出了观察员与会。我们怀着良好的初心,认为帮助中东欧国家发展将有助于消除欧洲发展不平衡,促进欧洲一体化发展。
商报:匈牙利、希腊曾明确反对欧盟涉华提案,这也是布鲁塞尔认为中国通过“16+1合作”分化欧洲的原因,认为中国通过经济影响介入欧盟涉华议程。您怎么看?
张大使:中国同世界各国的合作均是以谋求互利共赢和世界共同繁荣为目的,没有也不赞成将经济合作政治化。至于欧盟成员国内部出现不同意见,我们不予置评。但是在你提到的事例中,这两个国家在涉及中国的问题上持公正立场,我们是赞赏的,但这和中国同这两个国家的经济合作没有关系。有道是在商言商。
商报:您刚才提到,经济与政治不应混为一谈,但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目的,难道不是为了增强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
张大使:习主席在5年前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当时的背景你应该还记得。那时候世界经济还在金融危机的重压之下气喘吁吁,步履维艰。我们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为世界各国提供一个开放合作的平台,促进全球互联互通的发展,带动世界经济走出危机。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它得到了国际社会成员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参与。有人硬要把这一倡议与地缘政治和战略扯在一起,那是他们的误读。我们也有充分的耐心去说明、沟通,我想国际社会的伙伴们终将从事实中得到答案。
商报:所以您个人承认欧洲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与巴尔干地区的合作抱有不信任感,这样的不信任感客观存在,您对此如何解释?
张大使:不能说欧洲在“一带一路”问题上对华存在不信任,其实欧洲很多国家和企业非常欢迎并渴望参与“一带一路”。当然,也有部分欧洲朋友仍在观望,在怀疑,在臆测,甚至发出这样那样的声音,这也不奇怪。对于一个诞生不久的新事物,真正了解它、认识它可能需要时间,所以我们需要沟通。我们也希望媒体的朋友认真研究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发出正面的声音,不要人云亦云。
商报:有观点认为,“一带一路”完全是中国资金资助中国企业,中国企业获得大部分合同,您对此有何评论?
张大使:你说的这一概念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一带一路”倡议在执行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共商共建共享,包括它的融资机制也是共享的。
商报:欧盟在政府采购方面有严格的规则。目前有人批评部分欧盟成员国在与中国合作过程中并未严格遵守有关规则,例如匈塞铁路项目。您怎么看?
张大使:“一带一路”是按照市场规律推进的,也是遵循国际规则的。当然“一带一路”参与方很多,各个地方的具体情况和发展水平也不同,因地制宜也是必须要考虑的因素。
商报:是否意味着对于规则的考量会根据国家有所变化,例如塞尔维亚这样的非欧盟国家?
张大使:匈塞铁路是中东欧地区非常重要的基础设施项目,对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推进这一项目过程中,我们也非常注意遵守当地规则。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客观条件,遵循的标准也不同。比如欧洲人爱吃面包,中国人爱吃馒头,各有所爱。但总体上应按照世贸组织规则行事,在相关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应考虑因地制宜。
商报:您刚才讲在商言商。另一方面,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如今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重要的经济力量。中国的发展是否有宏伟的政治目标?如果有,是什么?
张大使:对于中国来说,我们最大的政治就是让14亿人民过上好的生活。这是件了不起的事情,做到这点也非常不容易。目前为止,我们做得还不错。40年来,我们成功实现了7到8亿人脱贫。但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中国的人均收入仅排在世界80名左右。我们还有3000万到4000万贫困人口,以及8000万残疾人,保障这8000万残疾人的良好生活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中国是最希望世界和平、合作、发展的,因为我们肩负的责任太重大了。
商报:您认为欧洲最应向中国学习的是什么?
张大使:这个问题你应该问你的读者。
商报:但我希望听到您的答案。
张大使:我只能说中国有许多需要向欧洲学习的,例如管理、环保、创新等领域。至于欧洲应向中国学习什么,的确不是应该由我来回答的问题。
(文章来源:中国驻欧盟使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