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一“烟”难“禁”? 欧洲国家这些经验值得中国借鉴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8-06-01 16:54:17

中国日报网6月1日电 据欧洲时报网报道,5月31日是第31个世界无烟日。欧美等西方国家先后进行过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以控制烟民数量、维护公共空间。近年来,中国也实施了类似的控烟举措。不过,这些政策措施真的达到效果了吗?

20城出台控烟法规 实际效果有限

据悉,截至目前,中国至少有20个城市相继出台了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地方性法规,覆盖了全国11%的人口。同时,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都实现了室内公共场所的全面禁烟。

在逐渐驱严的控烟政策下,中国部分城市效果显著。根据北京卫计委的数据,2017年,北京市成人吸烟率22.3%,吸烟人群399万,比条例实施前下降了1.1个百分点,吸烟人群减少20万。而杭州卫计委给出的一份调查结果则显示,2016年,杭州市居民吸烟率为20.5%,相较于2008年下降了近7个百分点。上海卫计委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上海成人吸烟率为23.3%,比2010年下降了3.6个百分点。

不过媒体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仍有一些烟民在禁烟区域吸烟。这其中不仅包括餐厅、KTV、网吧、写字楼等传统意义上的“重灾区”,甚至在武汉市的汉口火车站也发现两三名旅客在候车大厅“吞云吐雾”。

欧洲国家是如何做的?

对于中国各地烟难禁的问题,中国控烟协会高级顾问、资深控烟专家许桂华分析认为,导致此类现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是部分烟民的法律意识欠缺,自律性不强。二是一些经营场所的业主社会担当不够,担心劝阻吸烟会影响客流量。她还称,受二手烟危害的人维权意识不强,执法人数少、力量弱,这些因素同样制约着控烟条例的落实。

面对这些类似的问题,欧洲国家此前是如何做的呢?

对于烟民的自律性和意识问题,欧洲多国普遍通过强制香烟包装来提醒公民烟草所带来的危害。2016年3月,德国联邦参议院通过一项法案,规定自当年3月底起,在德国境内出售的香烟包装上必须带有巨幅的禁烟图画和标语。相关调查显示,这些禁烟图片可有效阻止无吸烟史的民众吸烟。

英国在控烟方面也是出奇的严格。英国2007年制定的《禁止吸烟条例》规定,只要是面向公众开放的场所,包括酒吧等娱乐场所,在所有时间内都是禁烟区。任何负有禁止吸烟义务的人或与禁烟场所管理有关的人,如果没有阻止在禁烟区吸烟,也构成犯罪。罪行适用简易程序,可判处罚金。

西班牙也有类似的法令,规定该国国内的酒吧、餐厅、咖啡厅等公共场所都属于无烟区,儿童乐园、学校和医院等室外公共区域也严禁吸烟。该法令的处罚力度也极其大,若在餐厅违规,最高将面临60万欧元(约合人民币450万元)的罚款。

而对于专家提到的执法人数少、力量弱的问题,欧洲国家似乎也提前想到了。自2007年起,法国便成立了有17.5万人的“香烟警察”队伍,在全国的学校、工厂、机关等公共场所进行巡逻监察。

这些“烟警”由警察、宪兵、交警和军队巡逻兵组成,他们有权给违规吸烟者开“违法”证明,处以罚款。根据法国政府的法令,法国各类学校、医院、机关、企业、商店、酒吧和餐厅等公共场所禁止吸烟,违规烟民将被处以68欧元(约合人民币510元)以上的罚款。

由此可见,与欧洲国家相比,中国各地推出的控烟令无论在严格程度还是处罚力度上,都算是温柔得多。据悉,中国国家层面的控烟立法早在2014年便已启动,但至今未有明确的落地时间。而欧洲国家在控烟方面所做出的尝试,对于中国或许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编辑:严玉洁 党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