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携手拥抱大数据 中欧橄榄枝背后的机遇与挑战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8-05-30 21:11:16
分享

中国日报网5月30日电 据欧洲时报网5月30日报道,5月29日,2018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数博会”)在贵阳落下帷幕。在本届博览会上,5G无人驾驶、沉浸式VR自行车、智能机器人等一系列大数据前沿科技及应用纷纷登场,再度向人们展现了未来生活的图景。

欧洲时报:携手拥抱大数据 中欧橄榄枝背后的机遇与挑战

2018年5月26日,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在贵阳开幕。图为参会者在会场外大数据标识前合影留念。(图片来源:中新社)

自1994年4月20日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中国互联网产业经历了20多年的飞速发展,以大数据为例,2017年中国大数据产业已经达到47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0%。

此外,中国在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领域均已跻身世界第一梯队,可以说,中国正逐渐由过去的追随者变为领军者。也正因如此,包括欧洲在内的国际科技企业纷纷伸出橄榄枝,期盼在合作中寻得未来商机。

中国大数据产业已领先 欧洲多国急求合作

在5月26日本届数博会的开幕式上,英国约克公爵安德鲁王子发表演讲时提出,大数据会深远积极的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中英两国应当开展更加紧密的合作,具体来说,在大数据的发展和治理方面,两国应当携手发展,让大数据应用为地球上的人类带来福祉,并且是以负责任、符合道德的方式。

据悉,英国早在去年10月就发布报告,提出在2035年之前,AI将为英国经济带来8140亿美元的产值。人民网报道,“我们每天都在采集数据,我们也必须保证这些数据以最恰当的方式得到应用。”安德鲁王子说,英国将继续与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携手合作,大力发展大数据,让数据改变我们的生活。

总部位于约克郡的Optalysys公司是一家从剑桥大学走出来的创新企业,致力于开发光计算解决方案。该公司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尼克·纽曾向中国媒体《环球时报》介绍称,自己的公司正与中国、日本和美国的科技巨头合作,经验告诉他,中国发展AI有着“势不可挡的雄心”,并且有丰硕的创新成果。

英国并非唯一看到大数据发展契机的欧洲国家。人工智能(AI)是本届数博会上各方关注的焦点之一。而在这个领域,德法等欧盟国家正逐渐发现,自己与中美等巨头的差距。

欧洲时报:携手拥抱大数据 中欧橄榄枝背后的机遇与挑战

默克尔访问深圳碳云智能。(图片来源:新华社)

5月28日,德国总理默克尔在总理府举行“人工智能峰会”,亲自与德国科技和企业领域的顶尖专家商讨未来AI发展。对此,媒体称这是默克尔访问中国深圳期间被中国人工智能技术震撼到了。尽管上述说法有些夸张,但也从侧面表现出中国相对于欧洲,在人工智能领域已经处于技术领先的位置。

德国咨询公司罗兰贝格风投专家威斯特海德(Fabian Westerheide)也指出,目前全球40%的人工智能公司在美国,随后是中国和以色列,各占11%,随后才是英国、德国和法国。他说,“我们正夹在两个巨人之间,他们正以极大的决心致力于这方面的工作。”

除了德国,法国总统马克龙今年3月公布了计划,想在2022年任期结束前将法国推向全球AI领域前沿,赶超美国和中国。欧盟委员会也于4月提交了“欧盟人工智能”战略报告。

欧洲时报:携手拥抱大数据 中欧橄榄枝背后的机遇与挑战

在贵阳2018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无人驾驶、虚拟试衣镜等“黑科技”引人关注。(图片来源:中新社)

面对GDPR 欧中合作仍非易事

尽管中欧之间在大数据等领域有着诸多合作的可能,但伴随着脸书泄密丑闻爆发,正让欧洲国家陷入对数据及隐私的焦虑中。

5月25日,被称为“史上最严”数据信息保护条例的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正式生效。由于拥有超重罚款和最广泛管辖权,包括中国企业在内,国际各大公司都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数据处理政策和行为,以适欧盟监管。

对于GDPR的实施,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法学会互联网与信息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周汉华认为,从1995年欧盟通过的《数据保护指令》到GDPR,反映了欧盟在大数据时代协调个人数据保护与促进信息自由传递的一种新的尝试。

周汉华指出,1995年,数据的价值没有也无法得到充分认识,但到了当今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的时代,欧盟升级了已经实施20余年的指令,正说明了欧盟不是不想发展,而是想实现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平衡,突出体现了“激励相容”原则。

此前报道,在中国,包括腾讯微信海外版、新浪微博国际版、阿里巴巴旗下的全球速卖通(ali express)等多家中国互联网巨头已在5月25日当天就纷纷向欧洲区用户更新隐私政策、请求重新授权。像海尔、华为等在欧洲有较大市场份额、并有意进军物联网的制造业领军者也早已雇请专门团队应对GDPR。

由此可见,未来中欧企业在大数据领域的合作,欧盟GDPR将是绕不过的一道坎儿。中欧企业如何实现携手向前又保证不触及欧洲人敏感的隐私“红线”,这仍是一件值得思考的事。

(编辑:泽勤)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