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英法的“默契”源自何处

作者:闵捷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2018-04-26 06:00:00

日前,英国、法国参与了美军主导的对叙利亚政府军事设施进行“精准打击”,以作为对叙东古塔地区发生所谓的“化学武器袭击”的回应。英法两国参与此次军事行动,不单是对美国对外政策的配合,更有着对现实和战略利益的考虑,是其近代以来对叙利亚政策的延续。

殖民历史与冷战思维作祟

“东方问题”对英法应对叙利亚危机产生了深刻影响。18世纪末,奥斯曼帝国愈加羸弱,英法等列强试图肢解并瓜分奥斯曼帝国的领土及属地,于是便有了“东方问题”,叙利亚地区即在其中。1798年,拿破仑远征埃及时,就曾将矛头指向叙利亚地区,而英国为了自身利益,阻止了法军的侵入。1839年,第二次土埃战争爆发,叙利亚地区为双方争夺的焦点,英国通过支持土耳其获得胜利进一步获得了在叙影响力。此后,两国围绕叙利亚纷争不断。虽然随着一战后现代土耳其的诞生,“东方问题”在名义上得到了解决,但是依然深刻影响着英法两国应对叙利亚危机的思维方式。

英法历史上的野蛮侵略殖民为当前叙利亚危机的解决留下了负面遗产。一战期间及结束后,先是1916年英、法两国签订了《赛克斯—皮科协定》,在没有考虑到阿拉伯人感受的情况下就将中东地区人为地划分为伊拉克、叙利亚、巴勒斯坦、约旦等国,并由此形成了当代中东政治版图。之后法国取得了对叙利亚的委任统治权,政治上奉行民族分化与宗教对立政策,大力实施文化专制主义,限制叙利亚本民族教育文化发展;经济上执行竭泽而渔的控制及掠夺政策,垄断控制了叙利亚的货币发行权和金融体系,大量掠夺叙国内的黄金储备,致使叙工农业日益凋敝。法国的委任统治遭到了叙国内民众的大规模抵制。二战结束后,英国殖民者试图取代法国在叙利亚的势力,只是在叙民众的强烈反对下不得已而撤兵。1947年1月1日,英法两国撤军完成,叙利亚才取得了民族独立的伟大胜利。

冷战思维的延续让英法的对叙政策逐渐固化。二战后,随着美苏在中东地区对峙的形成,叙利亚成为冷战期间历次中东战争的重要参与者,是苏联在中东地区最为重要的“代理人”之一。英法等国所在的西方阵营长期将叙利亚视为在中东地区的重要对手,对该国进行经济封锁与政治孤立。冷战结束后,英法等欧洲国家仍以冷战思维审视中东,将叙利亚视为中东地区所谓的“极权国家”,而无视在西方封锁下持续改善的叙利亚经济及民生状况,反而是处处刁难,以服务于两国在中东的地缘战略利益。

现实利益考量

2011年叙利亚危机爆发后,面对中东难民的涌入及其带来的社会后果,传统殖民主义国家英法两国所谓“文明优越感”突然崩塌,再加上近年来两国国内社会的持续动荡,使得现任执政者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此种状况下,英法两国希望通过有限度地参与打击叙利亚的军事行动,展现其领导人的大国外交政策,维护昔日大国威风。

自马克龙上台后,法国外交重回传统目标,即谋求独立自主和确保自身的世界大国地位。叙利亚问题无疑是一张好牌,法国与美英联手发动一场速战速决的有限军事打击,对内可以缓解政治压力,对外则可以巩固盟友关系,彰显法国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

英国在叙利亚问题上则一直主张推翻巴沙尔政权,并且参与轰炸了叙境内的“伊斯兰国”极端组织。在英国“脱欧”背景下,除了打击恐怖分子、维持在中东影响力的考量外,叙利亚问题也成为英国与美、法增进盟友关系的机会。

凡此种种,均反映出英法骨子里依然存在旧日幻想,只顾本国一己之私,肆意践踏他国领土和主权完整,饱经战火摧残的叙利亚因此再受新的创伤。这也为未来英法与中东国家关系埋下了新的隐患。

作者:闵捷(上海外国语大学丝路战略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光明日报》( 2018年04月26日 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