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新中产”驱动中国文化消费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7-12-29 15:45:36

中国日报网12月29日电 据欧洲时报网12月27日报道,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2017年中国文化市场的繁荣,答案或许应该是“排队”。从上海博物馆的《大英博物馆百物展》到故宫的《千里江山图》特展,博物馆、剧场门前排队渐成常态。近年来,中国文化消费的市场不断扩大,其背后的推动者是中国新中产群体。

大英博物馆藏品上博展出 参观者排队超4小时

2017年,中国各城市不少博物馆、剧场门前的队伍变长了。从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的《大英博物馆百物展》到故宫的《千里江山图》特展,从柏林爱乐乐团在上海的演出到北京人艺的《窝头会馆》,“排队”愈发成为一种常态。

据悉,今年3月,《大英博物馆百物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中方策展人闫志透露,从安检排队到进入展厅,高峰期差不多需要3个小时。6月至10月,该展转移至上海博物馆,同样火爆。有报道称,“十一”假日期间,最长排队等候时间已超过4个小时。

今年4月,刚刚修缮完工的上海百乐门免费开放。这幢始建于1932年的建筑当年就曾被称为“远东第一乐府”。4月22日免费开放当天,排队的上海市民几乎将百乐门围了个圈。

到了6月,北京人艺的《茶馆》开票当日也引发排队购票潮。报道称,有观众凌晨3时许就排队买票,“6个小时12场演出门票就全部售罄”,680元的最高票价到后来“一度被炒到了3000元”。

7月的暑期天气炎热、骄阳似火,但敦煌莫高窟却迎来了排队看展的人流。当时就有游客表示,排队基本“要用上40分钟”。敦煌研究院莫高窟开放管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李萍坦言,莫高窟7到9月向来是游客高峰,一般接待量占全年70%以上。从今年开始,提前一个月网上销售的6000张票开票后迅速售罄。

9月至10月,《千里江山图》全卷展出成了故宫最热闹的事。有媒体称,9月15日,《千里江山图》特展开幕当日,一开门,前去参观的观众纷纷以“冲刺跑”的形式入场。

到了冬季,中国民众对文化消费的热情仍然不减。11月,由林兆华导演,刘恒编剧,何冰、宋丹丹、徐帆、濮存昕、杨立新等主演的《窝头会馆》在北京上演。开票不到6个小时,所有场次门票即告售罄。有关注该剧的人士向记者透露,“连人艺的舞美老师都拿着小马扎凌晨排队去了。”

同月,汇聚了齐白石、傅抱石、李可染、徐悲鸿等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多名重要画家的展览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当时参观者排队长度一度达几百米。有工作人员表示,这样的情况在开展期间一直存在,这场为期9天的展览“接待观众13万人”。

为何排队?好奇、膜拜、机会难得

曾两次为了《千里江山图》去故宫看展的郭旗说,自己第一次去看这幅画纯粹是出于“好奇”。“当时大家都在说这幅画的‘传奇’故事,王希孟年仅18岁便在宋徽宗的指导下完成这幅画,完成后不久便英年早逝。说实话,我不是书画爱好者,当时真是被这个‘传奇’吸引的。故宫的朋友告诉我,这画不轻易拿出来见人,能看就去看看。这就又加重了我的好奇心。”

“但真看到的时候完全被震惊了,”于是郭旗又去看了第二次,“第二次看就是带着‘我没看够,再看一遍!’的心态去膜拜的。”她回忆称,这次排队大概排了有2个多小时。“总之是10时许进去的,快到下午1时才看到,饿得要命!但是好在第一次看了其他展区的画,所以我去了就直奔中厅的《千里江山图》,看画的时间基本在7分钟左右。”回忆起到故宫排队,郭旗觉得“太值得了”。

11月在中国美术馆排队看展的刘女士说,自己当时大概排队40多分钟才进入展厅。被问及为何会排队观展时,她坦言,这次展览中很多名家作品都很少见,甚至有的作品是首次展出,“机会难得,下次能看到还不知是什么时候”。

中国民众对高品质文化需求上升

这样的场景在几年前还颇为罕见。以北京故宫的《千里江山图》特展为例,2009年和2013年,《千里江山图》先后两次在武英殿展出。“除了不知情‘闯入’的游客走马观花、喧哗而过,特意来观展的人不多。

明显的变化发生在两年前。当时正值故宫博物院建院90周年,《清明上河图》等藏品在“石渠宝笈特展”展出,“故宫跑”在那时应运而生。到了今年,排队在文化领域已渐成常态。

“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特展策展人、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王中旭表示,自己对《千里江山图》的火爆人气并不感到意外。他认为,观众排队正是“人们对高品质文化产品需求的反映”。

“新中产”成文化消费主力

当前,更多人选定的出国旅游地,是出于对一部电影或一首音乐的喜爱;自己动手磨咖啡豆,是为了感受制作时的参与度和满足感;在奶茶店门前排起长队,不再因为产品的稀缺而是对味道的偏爱……“文化消费”除了获取实利外,更倾向于满足精神需求。

《日本经济新闻》网站报道称,日本广告公司博报堂旗下研究机构“上海博报堂生活综研”20日发布了最新的中国消费动向研究结果。博报堂将年收入在人民币10万至20万元的家庭定义为“新中产阶层”,分析称新中产阶层催生了文化相关的新消费。有八成新中产阶层表示,与四五年前相比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报告显示,比起以往消费者追求“高效”、“省力”、“大众”的整体倾向,当前更看重通过看似“徒劳”、“费力”和“自我”来获取精神满足。

“以往的求‘量’消费意在充‘裕’,而当前文化消费是为了拓展感性和知性,继而生‘余’。‘裕’讲的是可见于表的事物,而‘余’更重视不可见的内心世界。”博报堂生活综研认为,蕴藏在新中产群体内的精神渴望,是驱动文化消费不断增长的要素。

(编辑:严玉洁 党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