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女"简·奥斯汀逝世200周年

作者:刘一楠 赵婧雅 来源:新华社
2017-07-19 08:24:46

“在所有伟大作家当中,简·奥斯汀是最难在伟大的那一瞬间捕捉住的。”

——弗吉尼亚·伍尔夫

她的人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英国乡间度过,农场、树林、蓝天。

她的一生鲜有变化,最常见的场景是一大家人围坐在火炉旁。

她从小生长在良好文化氛围的牧师家庭,让她可以拿起笔书写自己。

她一生共出版六部长篇小说,即便世间盛誉也都是身后事。

她的生平只有寥寥信件可探知,但她的作品却成为永恒经典。

(资料图)

2017年7月18日,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逝世200周年。

她曾被时间“剩下”,所以延续200年人们依旧能看到她鲜活作品传递的价值;她曾选择被婚姻“剩下”,所以她在小说里坚定倡导女性人格独立;她曾被名誉“剩下”,所以在她41年的人生里,自始至终浸润在家庭平淡的温馨中。

【被时间选择的作家】

18世纪与19世纪之交,奥斯汀所处时代的英国,流行着一些伤感小说。《爱玛》的译者祝庆英和祝文广曾在这本书的序言中写道,“奥斯汀现实主义的小说使读者闻到一股清新的气息,可是当时英国的文坛对于这位女作家小说的态度却很冷淡。”

直到20世纪,当许多评论家开始从各个方面研究奥斯汀,才发觉这位作家在自己所说的“二寸象牙”上,描绘出了一个女性世界。

奥斯汀并没有进过正规的学校,但她在11岁就开始写作,显露出语言表达方面的才能。写作在她的人生中,是除了家庭之外最重要的事情。奥斯汀终身未婚,却有一段颇为浪漫的初恋,后被拍成电影《成为简·奥斯汀》。

奥斯汀作品里的环境,就是她从小看到的世界:独断专行的父亲、看重社会身份想把女儿嫁出去的母亲、年轻有为的青年男子以及优雅单纯的待嫁女儿……电影中,安妮·海瑟薇扮演的奥斯汀聪明、活泼、坚持自己。这样的她,在一个严峻、苛刻的世界,表达了应该用理智控制情感。

奥斯汀曾说过,她笔下的爱玛是一个“除了我谁都不会很喜欢的女主角”,而在她最后一部作品《劝导》中,安静沉稳的安妮,则被学者认为是奥斯汀寄予最深厚情感并且最像作者本人的人物。

奥斯汀一生写过3000多封信,但现在仅仅存留了160封。为了保护她的隐私,多数信件都被烧毁了。但在奥斯汀的作品中,我们常常可以透过主角的眼睛看到作者。

【反省自身的视角】

近日热播的国产电视剧《我的前半生》让都市女性的婚姻观受到网民热议。女主角罗子君曾在一段婚姻中完全迷失自己,做依附于丈夫的全职太太,最后婚姻关系破裂。剧中女强人唐晶,则是工作雷厉风行却对感情没有信心的都市白领。

“奥斯汀不认同理想婚姻仅基于物质的考量或情欲的放纵,而是真挚爱情、经济条件、品德教养、独立人格的多方因素综合,”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副教授邱瑾认为,奥斯汀200多年前作品中的女权思想对当今女性仍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如今很多女性达到了经济的独立,但经济独立并不等于人格独立,并不意味着能轻易获得理想幸福的婚姻。

“奥斯汀小说中女主人公的反抗往往是通过拒绝实现的。在《傲慢与偏见》中,女主人公伊丽莎白拒绝了两次求婚表明她坚持自我对婚姻的要求;《曼斯菲尔德庄园》里的芬妮看似顺从,但大事上绝不含糊,即使是被收养的也坚持自己。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做出这个选择有女性主义力量在里面,忠实于自己,保留自己的尊严。”

“从叙事的角度,小说是在全知视角下,以女主人公的第三视角观察展开,用女主人公的眼睛,观察外界,反省自身。女性需要理性,有判断力。比如《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不取悦达西先生,不被别人的看法束缚。”

电影《傲慢与偏见》(2005年)

【不动声色的反抗】

奥斯汀最负盛名的小说《傲慢与偏见》中描写了多种不同的婚姻关系,也描写了人们对于婚姻的不同追求和看法。她始终把婚姻问题扎根在社会和经济关系里。

邱瑾指出,在父权社会的写作中,女性形象经常作为男性的客体,两极化明显。而奥斯汀的写作,非常巧妙地用宁静、含蓄、不动声色的反抗赋予了女性角色新的意义。

“事实上,奥斯汀的小说中关于谈情说爱的场面基本一笔带过,往往着重表现的是群体社交活动——社会语境中的女性生活。婚姻问题放在社会关系里,具有现代社会启示意义。”

在奥斯汀离开世界200年后,人们依然翻阅她的文字,研究她的生活,在她对父权体制含蓄地反抗中、在她强调女性坚持自我对婚姻的追求中,寻找着对现代女性的新意义。(刘一楠赵婧雅)(新华社专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