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曼彻斯特恐袭折射欧洲“文化飞地”现象

来源:参考消息网
2017-05-27 15:02:15

  《俄罗斯报》5月23日发表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学术主任费奥多尔·卢基扬诺夫题为《主权?什么样的?》的文章称,曼彻斯特发生重大恐袭案——再度表明欧洲正在“以色列化”,即对城市平民的进攻威胁已经成为日常。欧洲人分属不同文化,但他们都想要平等的权利和资源。所以,单纯“向右转”解决不了问题,社会结构已复杂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

  英国不仅情报部门强大,他们在对抗各种极端分子方面也具备丰富的经验,但此次却无力保护民众免遭恐怖主义袭击,比利时、法国、德国的情形也是如此。只把责任归咎在“政府”身上并不公平——罪恶的源头已根植社会内部,欧洲社会还没有准备好应对21世纪的国际现实。

  开放、去除边界作为主要(至少是这么说的)原则经受不住现实的考验。因此,调整迫在眉睫,而且,这种调整现在已经开始了。但是否会奏效呢?

  我们不应把问题简单化,也不能像异见者那样对全球化进行全盘否定。

  全球化本身就是西方奔放的救世主文明自然发展的产物。更重要的是,这一祸根早在上世纪中叶——殖民制度彻底终结的时候就已埋下了。

  与其他国家相比,前殖民主义帝国现在面临的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威胁更加严重。

  帝国时期形成的宗主国与外围殖民地错综复杂的关系格局延续至今,只是变换了内容。

  虽然前殖民地国家20世纪中叶获得了独立,但其中很多都不具备建设自主富裕国家的能力,这不仅导致它们想把责任归咎在“殖民”主人身上,还催生了这些人迁至文化相近的宗主国居住的愿望。后者曾经是受到鼓励的,因为二战后经济腾飞的欧洲对劳动力存在需求。这便出现了大规模移民,他们的存在导致在人手需求减少的那些年也会有许多移民流入,而异国文化飞地的存在成为各发达国家社会政治的新现实。所以,这种现象不是全球化造成的,但全球化确实令其雪上加霜。

  欧洲主要国家的政治高层虽然几年前就承认外来人口一体化政策失败了,但有关替代方案的讨论一直没有提上议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