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观察:从福耀玻璃看在美中企的“管理经”

来源:新华社
2017-04-05 16:08:45

新华社美国莫瑞恩4月4日电 财经观察:从福耀玻璃看在美中企的“管理经”

美国俄亥俄州莫瑞恩市位于美国传统制造业衰落的“铁锈带”上。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通用汽车公司关闭了莫瑞恩工厂,数千名员工失业。如今,中国福耀集团让这片废弃的厂房重获生机,将其改造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玻璃单体工厂,为当地创造了2000多个就业机会。

“从设备和投资角度来讲,没有任何供应商或竞争对手有能力在美国建这么大的工厂,”福耀玻璃美国公司总经理刘道川说。

福耀的信心来自对市场的精确把握以及对“精益生产”的执着追求。刘道川向记者介绍,福耀目前在美国的市场份额为22%,远不及在国内70%的份额,在美国市场尚有成长空间。

所谓“精益生产”,就是不断提高效率,降低内部损耗。莫瑞恩工厂的生产线并没有照搬福耀国内设计,而是根据美国人的身材特点改良了工人工位设计。同时,生产线流程最大化采用机器操作,既能提高效率,又能提高准确度。

客户和技术都具备的福耀目前最缺的就是技术人才。刘道川说,美国经过几十年的去工业化过程,蓝领工人数量越来越少,而且汽车玻璃是细分行业,相关技术人才更少。

为吸引人才,福耀在当地提供了高于平均水平的福利和待遇,还从中国抽调经验丰富的专家来指导、培训美国工人,向他们传授技术,打造本土团队。

攻克了人才关,福耀还面临另一个重大挑战——文化冲突。“文化冲突、沟通和交流是公司最大的成本,”刘道川坦言。

语言障碍首当其冲。在一线工作的约翰·威斯罗对这一点深有感触。在他工作的夹层车间,既有美国员工,还有从中国来传授技术的师傅。师傅和徒弟之间的交流有时靠人工翻译,但大多数情况下只能依赖手机上的翻译软件。威斯罗说:“碰上紧急情况,我们需要中国师傅告诉我们哪里出了问题,但语言成为我们之间顺畅沟通的障碍。”

为消除语言障碍,福耀开展了“一带一”项目,即一个美国人和一个中国人组成学习小组,在相互学习语言的同时进行技术交流。“虽然我们不懂中文,但幸运的是,我们的中国同事懂一点英语,”威斯罗说。

除语言外,文化冲突更需要双方花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增进了解。威斯罗说,中国同事是玻璃制造专家,很容易发现生产过程中的问题,但很可能会先解决问题,事后才告知美国同事。他很佩服中国同事丰富的经验和高效的执行力,但还是希望中国同事在修复问题之前先与美国同事沟通一下。

为增进中美同事的相互理解,福耀不仅开展技能培训,还增加了文化融合的交流。今年春节,福耀组织了十几名美国员工到中国参观福耀的姐妹工厂,学习交流经验。

参加了中国之旅的威斯罗告诉记者,中国之行让他深切感受到中美工厂是合为一体的,大家竭尽全力朝着相同的方向前进。“当我们亲眼看到中国工厂,发现我们美国工厂和中国工厂之间并没有区别:我们干同样的事情,遵守同样的标准和流程。福耀中国有30多年的成功经验,福耀美国同样能成功,”威斯罗说。

此外,福耀还注意加强员工和管理层的沟通,向董事会传达员工的合理化建议,并与职工分享企业运营情况和财务状况,加深职工对企业的了解。“数千名职工在福耀工作,下了班他们都是‘福耀大使’。如果员工不知道公司运转情况,外界对福耀的了解会更有限,这不利于福耀在当地的发展,”福耀美国公司独立董事丹尼尔·柯伦告诉记者。

目前,福耀也在不断摸索如何成功塑造美国本土的福耀文化。“到哪个地方都要学习当地优秀的文化或工作方式,有些在中国通行的经验在美国是需要改进的。我们希望能够适应美国文化,从小的地方做起,”刘道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