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恐袭的根源早已埋下

作者:朱素梅 来源:世界观
2017-03-24 18:22:08

3月22日,英国伦敦议会大厦外发生恐怖袭击,一名男子驾车冲撞行人,并持刀攻击警察,试图进入议会大厦。最终恐怖分子被击毙,包括一名警察在内的3名无辜者身亡,另有40多人受伤。

伦敦恐袭的根源早已埋下

袭击中的伤者被送往医院。

这次恐袭发生在英国权力机构门前,且导致伤亡,不由得让人想起2005年同样发生在伦敦的另一次导致52人死亡的恐怖袭击。事实上,自那次恐袭以来,英国的反恐形势已经有了很大改观,英国强化了一些反恐措施,包括扩充和培训反恐执法和情报队伍、扩大警察在反恐执法中的权限、军情五处和六处与警方有效的情报共享等,10多年来英国共挫败40起左右的恐袭图谋。但悲剧的发生,遗憾地说明漏洞依然存在。

尤其是,这次袭击被称作新型恐怖袭击,其关键词“独狼”、“四驱SUV”和“英国议会大厦”典型反映了当前国际恐怖活动的新特点。首先,“独狼”恐怖主义成为目前恐怖活动的主流,与以前的恐怖活动的“组织行动“不同,独狼式恐怖活动单独作战或得到一两名帮手的协助,甚至不受某个极端组织的领导指挥。以欧洲为例,在2000年以前,欧洲的恐怖袭击无一例是独狼式袭击,而进入21世纪后,独狼袭击逐年增多,近年欧洲发生的恐怖袭击大都是独狼行动,例如2013年英国伦敦街头砍杀士兵的事件是由独狼所为,去年夏天在法国和德国发生的多起袭击事件以及今年2月18日法国奥利机场的袭击也是独狼所为。独狼式袭击防范难度大。

伦敦恐袭的根源早已埋下

还记得去年6月12日的美国奥兰多枪击案吗?一个人,一把枪,就对无辜民众大开杀戒,这就是典型的独狼式袭击。

第二,常用普通工具成为恐怖分子的主要作案工具。随着各国反恐措施的加强和对枪支和炸药的严格管控,恐怖分子转向易于操作的武器,由于获取和作案方便,刀具和车辆成为恐怖分子常用的工具。在英国,2007年6月30日,恐怖分子驾驶着装载汽油罐的越野车撞入英国格拉斯哥国际机场;去年的尼斯恐袭和柏林圣诞节恐袭恐怖分子都选择了卡车;此次英国议会大厦恐袭中恐怖分子选择了大马力四驱SUV。

第三,地标性建筑和人群密集场所越来越成为恐怖分子青睐的袭击目标。这次伦敦恐怖袭击中,恐怖分子直击英国首都的心脏,袭击者首先在威斯敏斯特桥上横冲直撞,继而在英国议会大厦门口行刺。威斯敏斯特桥是伦敦市中心最繁华的景点之一,英国议会大厦是英国最著名的地标性建筑,是英国政治制度的象征。对恐怖分子来说,袭击这些目标可以造成轰动效应和心理冲击,从战术上看,这些目标是缺乏足够安保措施的“软目标”,且易于造成较大的杀伤率。近年发生的大多数恐怖袭击都是针对这类“软目标”的袭击,例如在2015年11月13日法国巴黎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中,恐怖分子先后对法兰西体育场、巴塔克兰剧院等著名公共场所实施了恐怖袭击。2016年法国尼斯的恐袭、德国圣诞市集的袭击以及今年2月2日发生的卢浮宫袭击事件均属此类。

伦敦恐袭的根源早已埋下

伦敦恐袭地点示意图。伦敦议会大厦位于泰晤士河旁,是伦敦著名地标,人流稠密,使得恐怖分子仅靠一辆卡车造成如此大的伤亡成为可能。

英国具有长期与恐怖主义作斗争的经历,积累了丰富的反恐经验。针对恐怖活动的这些新特点,加强反恐措施,从物理上消灭恐怖分子并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从精神上铲除产生极端主义的意识形态。与欧洲许多国家相类似,二战后在劳动力严重短缺的情况下,外来移民、尤其是来自英联邦国家的南亚等国的人口大量涌入英国。尽管英国出台了“互相宽容、互不干扰”的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对改善外来移民的生存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英国外来移民的社会地位一直没有得以真正提高,这些移民及其后代也并没有真正的融入英国主流社会。

外来移民的聚居区多为当地的贫民区,他们生活条件差,经济困顿,失业率高。笔者曾经在英国北部某大城市进修过,对外来移民的境况有所了解和感受,该城市拥有英国最大的外来移民社区,社区移民的社会地位低下,社区及周边的治安状况差,经常发生街头抢劫和暴力活动。

英国伦敦“7.7”恐怖事件和2006年“8.9”未遂恐袭事件的嫌疑犯就来自伦敦东区和利兹郊区比斯顿的外来移民聚居区。还有一些接受了高等教育、并有了较体面的工作的外来移民的后代,也因为在文化和政治上的疏离感而心存不满,这使得“圣战者约翰”之类的在英国出生长大的圣战青年有了生存土壤。

伦敦恐袭的根源早已埋下

伦敦恐袭的根源早已埋下

与许多发达国家的大都市一样,伦敦不同地区差距很大。上图1为伦敦西区的皇后剧院,图2则是伦敦东区的一条小巷。外来移民以住在东区为主。

由于被日益边缘化,再加上近年包括英国在内的欧洲各国在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经济困境和日益严重的社会分层,外来移民很容易受“伊斯兰国”等极端势力的意识形态蛊惑和煽动。网络化时代信息传播的快捷也使得极端思想的传播更加容易。这就使得一向较为安全的英国对恐怖袭击防不胜防。

因此,有效的反恐仅仅靠加强安保和拒绝难民入境还不够,需要从根源上消除产生恐怖主义的深层动因。

作者为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教授,长期从事国际政治专业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安全和恐怖主义,讲授课程有《战后国际关系史》、《国际安全研究》、《当代恐怖主义研究》等,著有专著《恐怖主义:历史与现实》。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