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日本仓库守护战犯在华历史

作者:邢晓婧 来源:环球时报
2017-03-16 17:09:28

  这间仓库守护一段日本战犯的在华历史

  【环球时报赴日本特派记者 邢晓婧】从东京乘坐一个多小时快速列车,到达埼玉县“鹤之岛”车站。这里距“NPO中归联和平纪念馆”步行需要30分钟。由于没有任何公共交通工具,该馆事务局长兼理事芹泽升雄专程开车接送记者。“交通太不方便了,本来就没什么人来”,芹泽说。

  1945年日本战败后,约60万战犯被押送到西伯利亚劳改。1950年,969名战犯被引渡到中国,收监在抚顺战犯管理所。1952年,又有140名战犯被引渡到太原。中国不仅没要他们“血债血偿”,反而给予了人道主义待遇。1956年,沈阳和太原军事法庭共起诉45名战犯,其余全部释放。即使被判刑的,也都在1964年回到日本。在埼玉,便有一个纪念馆见证着当年的这段历史。

  十几分钟的车程,路上渐渐不见人影,窗外一片荒凉。汽车在一座铁门紧锁的仓库前停下。这个红色仓库实在简陋,墙壁就是一层薄木板,屋里比外面阴冷。芹泽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当年大家集资1500万日元(按当时汇率约合117万元人民币)买下这间约80平方米的仓库。他和另一名工作人员宫本都是志愿者,运营方面开销不大,所以能在免费参观的情况下一直坚持到今天。

  1957年,首批回国的日本战犯自发成立“中国归还者联络会”(“中归联”),宣传在华服刑期间得到的人性化待遇,提醒日本正视历史。然而等待他们的却是质疑,“遭中共洗脑”“卖国贼”等大帽子一个个扣下来。

  尽管处境艰难,“中归联”的活动一直持续45年,直到2002年成员平均年龄超过80岁才不得不解散。为延续“中归联”精神,在各方努力下,于2006年11月在埼玉成立这个纪念馆,狭小简陋的仓库里收藏了战犯手记、认罪书原件或复印件等约5万份资料。

  芹泽说,馆内本来设计了面向儿童的读书空间,可惜这几年都没有小孩来,年轻人也少之又少,摆出来的小桌椅和玩具落了厚厚的灰,统统收起来了。

  记者原本想采访当年受到中方优待的战犯,得知虽有几人健在,但身体已经不允许接受采访了。唯一有可能的是一名叫西尾克己的老人,他已住进位于日本中部岐阜县的一家老人院里,现在几乎丧失了听力。

  芹泽今年76岁,本身跟“中归联”没有关系。“说出来挺不好意思的,其实家人不支持我做这件事,他们认为应该往前看,不应该老回顾历史,可我觉得不懂历史,就看不清未来”。宫本也71岁了,她说,不知道还能干多久,希望趁还干得动多整理出一些资料,流传下去。

  日本《东京新闻》曾对这家纪念馆进行过报道,记者采访当天正好遇到看了报道后慕名而来的5名老人。他们中最大的82岁,最年轻的69岁。芹泽用PPT给他们详细讲述了当年的历史。72岁的伊东对记者说,日本人必须正视历史,必须了解当年中国人对日本战犯的人道主义宽恕,遗憾的是现在的日本年轻人对这些失去了兴趣。

  克服年纪大、人手少、经费紧等困难,“中归联”每月依然按时发行会刊《中归联》,封面根据内容不同有所设计,但是每期封底正中央都用中文印着八个大字——前事不忘,后事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