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布鲁塞尔感受“两个世界”

作者:范凌志 来源:环球时报
2017-03-07 16:39:37

  在布鲁塞尔感受“两个世界”

  【环球时报记者 范凌志】布鲁塞尔大广场上,一名绿衣红裤的街头艺人吹出彩色泡泡,随风飘向精美的哥特式建筑,围观的孩子们欢呼着竞相追逐。在“欧洲首都”,孩子的笑脸应该是巧克力和丁丁最完美的搭配。

  与广场距离不到2公里的一条步行街上,一名波斯尼亚小姑娘正在寒冷的街边乞讨。《环球时报》记者给她怀孕的姐姐买了一罐婴儿奶粉,因为她的姐姐“7个月没找到工作了”。

  “冰火两重天”,这是《环球时报》记者近日初到布鲁塞尔的感觉。像波斯尼亚小姐妹这样的乞讨者分布在超市门口、广场和步行街,街边橱窗里精致的巧克力似乎更加映衬出他们的潦倒。

  不过,同情心可能会带来困扰。记者给街边流浪的一家三口2欧元,收钱后,其中一名年轻男子指着怀里的小狗,比出5个手指,于是记者又给他们5欧元。谁知他们还不罢休,追着记者走了近百米一直在纠缠,直到一名警察跑来,对他们做出闭嘴的手势,让他们回去。这名警察转身告诫记者说:“别给他们钱,他们不会满足的。”

  不仅是流浪,有些外来移民也给当地带来了沉重的社会治安问题。2015年的巴黎恐袭和2016年的布鲁塞尔连环爆炸嫌犯,据说和布鲁塞尔的穆斯林聚集区莫伦贝克有很深的联系。不顾当地人“那里很危险”的劝告,《环球时报》记者只身前往莫伦贝克。

  莫伦贝克与布鲁塞尔市中心隔着一条沙勒罗瓦运河。在这里,《环球时报》记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几百米外气派的现代大楼,莫伦贝克则充满了“铁锈气息”——上世纪80年代以前,这里是重工业区。

  从街边常见的“劳保用品”商店可以看出,莫伦贝克是劳工阶级居住区。除了劳工,便是来自北非和中东的新移民。许多路边商店的招牌写着阿拉伯文,墙上的电信公司广告极力推荐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的长途通话套餐。

  《环球时报》记者探访的这天是周日,街道上几乎空无一人。令记者惊奇的是,一名男子在街对面随地小便,而过往的路人似乎见怪不怪。一家水果店里的摩洛哥老板(据当地华人介绍,在这里开店的绝大多数是摩洛哥人)在打盹儿,他的小伙计正在门口抽烟,记者掏出香烟想闲聊几句,他很机灵地掏出打火机帮点烟,不过他不会英文,记者只能苦笑着告辞。“跟华人不同,他们很少主动学语言,所以融入更困难。”在布鲁塞尔从事地接服务的王先生告诉记者,宗教氛围过浓也让这里与其他地区不同,“仅莫伦贝克就有至少二十座清真寺”。他说,这里还有一些地下讲经场所,一些青少年无所事事,容易被极端思想洗脑。

  然而,人们的印象并不都一样,“我不觉得莫伦贝克有什么危险。我父亲在这里生活了25年,什么也没有发生。”在沙勒罗瓦运河边一家汽修厂工作的白人青年对记者说,“政府不能抛弃这里,每座城市都有这样一块地方,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