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健:文化产业跨学科人才培养的难点与突破

作者:马健 来源:中国经济网
2017-02-28 17:09:38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随着中国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虽然文化企事业单位对文化产业跨学科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文化产业人才供求的结构性失衡现象却日益突出。由于文化产业是一个具有高融合度的产业,涉及到经济学、管理学、传播学、艺术学等多个学科领域,这就对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跨学科性因此而成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基本属性。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西南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西南民族大学副教授马健指出,为了解决文化产业教育者学术训练比较单一的瓶颈性问题,可以采取几个措施:首先是依托文化产业研究机构或者文化产业跨学科开放研究平台,开办文化产业跨学科培训班,鼓励文化产业学者,尤其是青年学者参加跨学科培训计划。

马健:文化产业跨学科人才培养的难点与突破

马健

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虽然文化企事业单位对文化产业跨学科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文化产业人才供求的结构性失衡现象却日益突出。由于文化产业是一个具有高融合度的产业,涉及到经济学、管理学、传播学、艺术学等多个学科领域,这就对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跨学科性因此而成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基本属性。

一、文化产业跨学科人才培养为何重要

美国国家科学院在名为《促进跨学科研究》的研究报告中指出:“跨学科研究是人类进行的最有成效、最令人鼓舞的尝试之一,它提供了一种能够产生新知识的对话和联系方式。”虽然就学术渊源而言,脱胎于文化研究的文化产业研究天生就应该具有跨学科、超学科甚至反学科的特点。但中国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现状却是研究方法比较单一,研究方法不够规范,教学方法单一死板。直接后果就是那些原本具有整体性意义的文化产业基础理论问题被强行分解成了单一学科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学术工具也因此被局限在某个学科的视野内,从而使这些基础理论问题失去了本来的价值或者由于研究方法的局限性而难以对症下药地解决问题。这就使得中国的文化产业跨学科人才培养工作也因为失去了文化研究的跨学科方法论优势而踯躅不前,难以取得重大突破。

二、文化产业跨学科人才培养难在何处

从文化产业教育者的角度来看,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由于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学术训练比较单一,很多教育者只具有管理学、传播学或者艺术学等某个单一学科的学科背景,这就使得不少眼光敏锐者有心“跨”而力不足;第二,跨学科问题意识弱,一些教育者由于学科观念陈旧和学科思维固定而与其他学科彼此隔阂并且固步自封;第三,缺乏跨学科研究兴趣,少数具有多学科背景的学者却由于缺乏跨学科的学术视野和问题意识而错失良机。举例来说,作为“文化”和“产业”的交集,文化产业研究顾名思义地应该由文化学者和经济学者共同主导。但事实上,经济学者在文化产业领域明显居于劣势地位,并不具有学术话语权。从字面上看似与文化产业关系最为密切的产业经济学实际上并不是最适合应用于文化产业研究的经济学理论。这是因为:从研究内容来看,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多是经过高度抽象后的同质化产品和服务,强调竞争,追求效率。然而,文化产品和服务却大都不是同质化的。竞争激烈,只重效率,通常很难出传世的文化精品。从研究维度来看,产业经济学几乎只关注物的维度,并不关心意义的维度。但无论从文化产业的最抽象含义,即“生产文化意义内容的产业”而言,还是从最一般含义,即“以文化意义为基础的产业”而论,被产业经济学所忽视的“意义的维度”却是研究文化产业的重要维度,对“文化意义”的研究则是至关重要的研究内容。

此外,制约中国文化产业跨学科人才培养的重要障碍是如何形成跨学科范式甚至超学科范式。在文化产业领域,无论哪种学科背景的学者,在进行文化产业研究和跨学科人才培养时,都很少能够跳出自己的学科看问题,相当一部分研究成果甚至根本没有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给人的感觉就是:从现象到现象,就事实论事实。读者既看不到现象背后的规律,也找不到解释事实的理论。虽然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因为共同的问题走到了一起,但各自为政,画地为牢,连多学科合作研究的层次都没有达到,更遑论学科之间的交流借鉴和渗透融合。其结果就是:中国的文化产业还只是一个研究领域,而尚未成为一门学科。

首先,文化产业研究领域没有形成稳定的文化产业学术共同体。按照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的观点,如果一个特定共同体的成员不具有“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构成的整体”,那么,这样的学术共同体能不能算作真正的共同体就不得不打一个问号了。因为这个学术共同体并不拥有包括概念、命题、定律在内,在一定程度内被同行们公认,并且可供其他学者借鉴的研究纲领。尽管从表面上看,许多高等院校都开办了以文化产业命名的专业,不少科研单位也相继成立了文化产业研究机构。然而,很多文化产业学者既没有受过“近似的教育和专业训练”,也未必“专研过同样的专业文献”,更没有形成特色鲜明的学术流派。即使是文化产业领域内的学者交流起来都并不顺利,并且时常出现误解和误读。另外,文化产业研究领域鲜有学术范本意义的高水平研究成果。随着文化产业研究的不断深入,虽然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但不少研究机构和学者个人都只是将文化产业研究作为参与文化产业实践的途径而已,因此,大量的精力都被用于政府文化产业规划研究、文化产业园区规划研究,以及文化产业项目的方案策划和可行性研究等方面。这就造成了大多数文化产业理论研究成果都紧随政策变化,追寻学术热点,应用理论研究较多,基础理论探讨偏少的局面,被公认为具有学术范本意义的高水平跨学科研究成果更是凤毛麟角。

三、文化产业跨学科人才培养从何入手

事实上,推进文化产业跨学科人才培养,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设立文化产业跨学科研究专项课题。我国的科研管理体制对学科划分很细,并且严格围绕学科目录进行科研项目管理,这就从科研管理体制上制约了跨学科研究。这样的科研管理体制,不仅容易出现“外行评议”的后果,而且有碍于文化产业的跨学科研究。最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就是在文化部管理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单列项目中设立专门的文化产业跨学科人才培养专项课题,用于资助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运用不同的方法,围绕同一个问题进行研究,以便更为全面地揭示文化产业基础理论中的重大问题。

第二,建立文化产业跨学科人才培养平台。文化产业跨学科人才培养平台的建立可以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和学校院系的边界,为文化产业跨学科人才培养提供一个相互了解、平等对话和合作研究的开放式实体性研究平台。在此基础上,以具有跨学科视野的文化产业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以文化产业研究中的重大基础性研究项目为纽带,以文化产业跨学科人才培养平台的软硬件条件为支撑,通过跨学科团队的通力合作,培养高素质的文化产业跨学科人才。

第三,推动文化产业教育者跨学科交叉学习。为了解决文化产业教育者学术训练比较单一的瓶颈性问题,可以采取几个措施:首先是依托文化产业研究机构或者文化产业跨学科开放研究平台,开办文化产业跨学科培训班,鼓励文化产业学者,尤其是青年学者参加跨学科培训计划。从学术训练的角度打开文化产业学者的学术视野,了解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思路,并接受不同学科的系统训练;其次是鼓励自然科学、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等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报考文化产业方向的研究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根据他们的学科背景,结合文化产业跨学科人才培养的需要,确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和论文选题,从小问题入手尝试解决文化产业领域的基础理论问题;此外,还可以在一些条件具备的高等院校启动文化产业跨学科课程的交叉学习计划,鼓励教师和学生主动选修或旁听不同学科的课程,从而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培养跨学科研究的学术自觉性和问题敏感性,以便更好地确定跨学科课题,并且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研究。

如果以上三方面的问题能够得以解决,那么,中国文化产业跨学科人才培养工作将会大踏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