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硕:用微笑温暖“空巢青年”的心

作者:黄硕 来源:封面新闻“黄硕评论”封面号
2017-01-25 17:44:15

作者:黄硕

黄硕:用微笑温暖“空巢青年”的心
“黄硕评论”封面号作者、时事评论员 黄硕

除了备受关注的“空巢老人”之外,“空巢青年”一词近年也逐渐进入了大众的视野。与“空巢老人”的被动独居不同,“空巢青年”大多指是主动选择独居并且单身的年轻人——他们远离家乡,在大城市中打拼,还大都有一份收入尚可的工作。有专家指出,“空巢青年”的产生其实和社会经济发展有关。(2017121新华网)

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一人户家庭占总户数比例达12.45%,而在2000年,这一比例仅仅是8.3%。在这些独居人口中,“空巢青年”的占比越来越高,也越来越成为城市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将眼睛投向城市中的“空巢青年”是应该的,了解他们关爱他们,不让他们成为城市“边缘化”一族。这也是人性化的表现。

“空巢青年”是孤独的。近日,一份由百度外卖和挖财联合发布的《“空巢青年”生活报告》中显示,“空巢青年”普遍比普通青年感觉到更孤独。除了工作之外,生活中更多的是在出租房里上网、玩手机和一个人吃饭。因为孤独,“空巢青年”更愿意在美食、服饰、数码产品等方面上花钱,追求高品质。也更倾向于“月光”和提前消费,有21%的“空巢青年”有“月光”现象或轻度负债,比普通青年的负债比例(17%)要高。

其实,孤独是相对而言,虽然“空巢青年”一个人在家,甚至没有能够聊天的朋友。在《单身社会》一书中,美国纽约大学社会学教授艾里克·克里南伯格提到,“空巢和孤独并非同一个概念”、“决定孤独感的并非人际交往的数量,而是质量”,并乐观地呼吁大家不必为此忧虑。显然,关注“空巢青年”同样也将“点”固定在“孤独感”。

打发孤独,对于“空巢青年”来说,不是什么难事。在笔者看来,对于“空巢青年”最需要关注的不是“孤独感”,而是他们的“安全感”,他们远离亲人来到陌生的城市,在城市中打拚,不管工作如何,他们的归属感是“稀薄”的,如此,安全感也没有确切的保障。电视剧《欢乐颂》中的安迪是位“空巢青年”,这个“空巢青年”非常富有,但却没有安全感。在自己家门口装监控,把普通门锁换成密码锁,总是一副强势的表现,摆出一副难以接近的架势,然而却是一个没有安全感的“空巢青年”。

给“空巢青年”更多的“安全感”,需要让他们拥有更多所在地的认同感,需要让他们感受不到作为“外来人”的歧视,需要更多的社会关爱。而周边人亲切和蔼的微笑同样是“安全感”的一个重要元素。

作者简介:黄硕,“黄硕评论”封面号作者,时事评论员,中国日报网评论员,央视网经济台财经评论员,环球网财经频道特约评论员,“北京时间”网站和新闻客户端(APP)财经频道特约评论员,和讯网专栏作家,陈复生基金理事,媒体人,旅游达人和北京自由撰稿人。他在BBC中文网、联合早报网、明报、China Daily(中国日报)及其网站、Global Times(环球时报)、China.org.cn(中国网)等中外媒体上发表时评文章,并在甘肃卫视大型财经证券电视节目《交易日》以及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RI)《七嘴八舌“趣”旅行》和China Drive节目里,对热点话题进行资讯分享与评论。

黄硕评论,传播正能量!

欢迎交流!黄硕评论邮箱:larryhuangshu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