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问题专家:奥巴马政府时期种族问题依然严重

作者:李海东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7-01-20 21:55:14

美国问题专家:奥巴马政府时期种族问题依然严重

1月18日,在美国华盛顿白宫,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记者会结束时挥手致意。(图片来源:新华社)

当地时间1月10日晚9点,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芝加哥向美国人民发表告别演说,这场被白宫称为“向前看”的演说以“表功”为主。但他在提到种族问题时却说鸿沟难弥,“目前,种族问题仍然是一个可能造成社会分裂的重大问题”。

奥巴马专门提及种族问题的原因大致有二。一是针对特朗普的种族主义立场发出警告。自参选总统伊始,特朗普就满口种族主义言论令世界震惊和不安,白人种族主义的隐性恐怖在美国国内日益弥散,其后果必然是黑白对立和社会分裂。二是对自己当选后在种族问题上无所作为的交待。2008年,当时还是联邦参议员的奥巴马竞选美国总统,非裔美国人都团结起来给予其支持,持有自由主义观念的白人也希望他获胜。对非裔美国人而言,奥巴马代表的不只是他自己,而是一个种族的跃升,毕竟从种植园到白宫、从奴隶到总统,这种非裔美国人身份的跨度非同小可。对自由主义者而言,第一位非裔美国人总统的出现代表美国种族主义的破产。

“美国总统大选结束后,一些人认为美国已经进入后种族时代。”然而事实是,奥巴马主政期间,黑白冲突事件愈演愈烈、层出不穷。2009年7月,哈佛大学享有盛誉的黑人教授盖茨在自家门口被捕,因其邻居报警说有个黑人男子想强行破门入室。警察想当然地把黑人当成潜在的危险分子的做法使得黑人名流都难以幸免,全美哗然。奥巴马亲自出面调解,此纷争以和解告终。这成为奥巴马治下种族主义依然盛行的教科书。2013年7月,佛罗里达州非裔少年特雷翁?马丁遭拉美裔协警枪杀,又掀起了种族歧视的轩然大波。2014年8月,美国密苏里州弗格森市非裔青年迈克尔?布朗在没有携带武器的情况下遭白人警察枪击身亡。这一惨剧引发了当地大规模抗议活动。抗议者与警察之间的对抗最终酿成骚乱,尽管事发5天后奥巴马高调承诺透明调查,并要求民众克制,但此举并未有效平息民怨。该地区进入紧急状态,实行了宵禁,国民警卫队被派驻当地维持秩序。事实表明,奥巴马一个人的当选改变不了美国种族主义依然严重的社会现实。奥巴马也不得不感叹,“尽管种族融合的愿望是好的,但是却不太可能真正实现。”

奥巴马为什么解决不了种族问题?主要原因是历史包袱沉重,种族问题已成顽疾。1776的《独立宣言》、1787年的《美国宪法》中的“我们”其实就是美国的白人。1862年的《解放黑人奴隶的宣言》虽然承认了黑人也是美国人,但在社会实践上黑人仍然没有投票、平等教育等相关权利。忍受了另一个百年后,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黑人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民权运动,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联邦政府实施的《肯定性行动方案》中的教育配额、同等条件下工作机会优先等对黑人的“补偿”规定在短时间内造就了一批黑人的成功,全美众多黑人在政治选举获胜,黑人中产阶级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

然而,黑人阶级的分化及群体内差异几乎把黑人社区一分为二。很多城市贫困黑人被孤立在市中心,遭受各种社会疾病困扰,犯罪率高,入狱现象严重。白人群体中存有的种族歧视思想本来就没有消除,只是暂时被压抑住了。在各种配额制影响下,白人以前针对黑人的做法呈现出反向实践,白人抱怨自己被“反向歧视”了。以白人为主体的警察在执法中也有“黑人犯罪倾向高”的先入为主观念,黑人被误伤误杀的几率加重。黑人不满白人主导的社会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白人不满自己的特权被“补偿”给黑人,黑白种族的问题在历史和现实的作用下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严重,积重难返。

长期以来,如何破解种族问题始终是民主、共和两党争执以及大众热议的焦点话题。一般而言,民主党主张所谓“自由主义对策”,由政府出资出面去改善黑人的教育、居住等条件,以弥补历史原因造成的黑人在竞争力方面的劣势,让其状况一步步改善。而共和党主张“保守主义之法”,让黑人通过道德上自救和自我完善来提升自己,政府责减少救济和福利方面的政策。当下,最热门的一个词“不论肤色”(Colorblindness)是大家论述种族问题的万金油。民权运动时候,为反对白人特权,马丁?路德?金的梦想就是有一天对人的判断标准是“性格内涵”而非“皮肤颜色”,如此就能人人平等了。在当今时代,为反对关照少数族裔,有些人认为,把人平等对待才会形成更平等的社会,白人的种族特权已基本消失,《肯定性行动方案》之类的偏向少数族裔的政策可以废止了。但是,反对“不论肤色”论的人说,种族主义和白人特权还是美国社会的主导特征,若是以“不论肤色”为由来停止对黑人的优惠政策倾斜,就会加剧白人无视非白人的不公平处境。

不可否认,美国的种族问题尽管造成了人群分化、社会分裂,但美国人对此问题的严重性还是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受过教育的年轻一代心胸更加开放。长远来看,种族矛盾与隔阂或许会有所改善。不过,彻底超越种族和种族主义恐怕还得走过漫漫长路。

(作者系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 李海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