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文版《西游记》译者:推广中国文学需要搭建桥梁的人

作者:王冉 来源:中国网
2016-10-26 11:03:55

中国网:您觉得,对于德国读者来说,最难以接受的是什么?在翻译过程中,您是怎么处理的?

林小发:德国读者最难接受的应该是关于佛教和道教的内容,因为这对于大部分读者来说是比较陌生的。比如说,“修行”这个词,对中国读者来说很普通的概念,德国读者却不能直接理解。但是我没有作任何删减,也没有做内容调整,而是做了适量的注解,帮助读者理解。另外,就是译文和原版的风格要尽可能的接近,这也包括行文的流畅程度以及诗词的韵律等。因此,我读了大量的德国经典作品来修炼自己的德语文笔,其中歌德的作品对我帮助很大。

中国网:您喜欢中国古典文学还是当代文学?

林小发:我很喜欢中国的古典文学,因为这里面有一个大的世界观。比如《道德经》、《中庸》、《大学》都包含这一种思维方式。当今社会,人有点飘,没有根。我从中国传统的思想里面能得到很多,对我的日常生活也很有帮助,佛教是其中一个。比如,佛教很关心人的心理。而心理问题在当今社会变得越来越重要。《西游记》就可以从这个层面来解读。师徒三人取经的过程可以看做一个人的心路历程,也就是一个人逐渐释放内心负面的东西、获得自由的过程。从这个层面来说,这部作品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中国网:中国文学在德国的接受情况如何?

林小发:整体上说,中国文学在德国的接受参差不齐,德国的文学界还没有系统地接纳中国文学。所见书籍都是单本,出自不同的出版社,比较散。不过,目前情况逐渐好转,中国文学已被正规的德国文学出版社看重,如本次出版《西游记》的雷克拉姆出版社就是专门出世界文学名著的大出版社。

中国网: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林小发:现在学中文的人多,但真正精通中文的人还是不够。我们有很优秀的汉学家,但是德语文笔很好的也不多。以前,有一种称谓是“汉学家德语”,就是说译文太接近中文的表达习惯,反倒使得德语文笔不流畅,或者有点别扭。

中国网:现在,中国正在全球范围内大力推广中国文化。您认为,中国文学应该如何“走出去”?

林小发:推广中国文学最重要的是选择对象国可以接受的方式,这就需要搭建桥梁的人,比如长时间在德国生活的中国人,或者长时间在中国生活的德国人。假如缺少这样的中介人,很容易走进“一相情愿”的局面——一方一片热情,而对方不能接受。

中国网:您现在哪里生活?下一步的翻译计划是什么?

林小发:我在中国杭州生活了25年,现在刚回到瑞士。在中国的时候,我主要做翻译和讲师,回国后我主要会讲中国传统思想儒释道的基本概念。我现在正在翻译华东师范大学朱志荣教授写的《中国艺术哲学》。

人物介绍:

瑞士人,生于1968年,始读苏黎世大学汉学系,1996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2004年浙江大学中文系硕士毕业。先后任教于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德国研究中心和中国美术学院中德艺术研究生院,如今进行文学翻译、文化研究与文化传播等工作。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