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选为何成了“比差”真人秀

作者:刁大明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2016-10-15 13:31:18

【五洲视点】

作者:刁大明(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

随着2016年美国大选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民主、共和两党总统候选人也步入负面新闻的高发期。原本期待就美国当前内外挑战进行政见比拼的大选电视辩论,在寥寥数语论及政策之后,旋即成为两党候选人互相攻击、抹黑谩骂的负面剧情。一时间,几乎所有关于大选的新闻都只关乎丑闻,而美国民众最为关切的政策却被淹没其中。那么,2016年美国大选为何成了一场令人生厌的政治真人秀呢?

其一,不受大众认可的两党候选人直接拉低了大选的水准。无论是希拉里·克林顿还是唐纳德·特朗普,都并未赢得美国大多数民众的好评,前者的不满意度可达五成到六成,后者则超过了七成。两位最不受欢迎的候选人之间的对决让美国选民陷入了无人可选、无可奈何的两难困境。产生这样一组不理想人选的背后,事实上隐藏着政党政治的深层次问题。民主党在过去八年中并未涌现出优质新生代人选,希拉里在政党大佬们的力挺之下稳获提名。而作为传统政治精英,希拉里被认为无法有效回应普通选民的变革呼声。反观共和党,虽然出现了17位参选人同场竞技的历史性规模,但最终在民怨情绪与“反建制派”倾向的交互影响下,推出了立场极端、言行癫狂、丑闻频出的特朗普作为总统候选人,其结果自然是取悦部分人群的政治审美,却难以令公众普遍接受。

其二,两位候选人的选战并不关注内外政策,而是瞄准对方的个人品质与操守。客观而言,2016年美国大选可谓议题众多,经济与就业、反恐、医改、移民、族裔关系、控枪……皆为美国民众关切的重大议题,但无论在电视辩论还是日常竞选之中,两党候选人均未在政策阐释上好好做文章,反而揪住对方的丑闻穷追猛打。两位候选人不受欢迎的窘况的确为围绕丑闻的负面竞选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但更为本质的解释是,在驴象两党长期水火不容的极化撕裂态势下,任何一党的候选人都无力拿出让另一党接受、让公众普遍认同的有效政策方案。在无计可施的困境中,两党候选人只好转入廉价且短视的“抹黑”竞选,不断炒作“邮件门”“健康门”“税务门”或“录音门”,通过“比差”甚至“比烂”来否定对手担任总统的资格,从而抬高自我。而在网络时代改变传播乃至竞选形式的今天,毫无成本的网络炒作也扩展了这种负面竞选的波及范围与恶劣程度。

其三,美国民众对政治的不信任感被反复强化。根据盖洛普民调显示,至少有七成美国民众对国家发展方向并不满意,进而对华府政治充满了不信任感。金融危机以来,无论是“茶党运动”还是“占领华尔街”都是这一趋势的重要体现。在2016年大选中,一边是民众对应对金融危机以来美国面对的内外新老问题挑战的迫切期待,一边却是两党候选人以竞选胜利为唯一目的、无所不用其极的选举伎俩,普通民众对这场选举乃至美国政治的期待已落入冰点。在本次竞选中愈演愈烈的政治娱乐化趋势,其实也是美国公众面对如此失序的政治现实时的讽刺与自嘲。

11月8日,这样一场大选真人秀将最终落下帷幕,但美国政治困境与内外挑战却不会走远,甚至还会如同置于椭圆办公室屋顶上的一把悬剑。扭曲民意的制度设计、不愿共同应对国家挑战的极化党争、让民众一再失望且无法信任的所谓“民主政治”,美国的国家前景正在面临着空前严峻的制度性困境。

《光明日报》( 2016年10月15日 08版)

美国大选为何成了“比差”真人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