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迪:凝聚共识,首倡全球人道主义峰会后续国际行动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6-09-25 10:29:58

2016年9月22日至2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蓝迪国际智库、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以及红十字会与红新月国际联合会共同主办的“世界人道主义峰会后行动•中国德宏国际研讨会”在云南德宏召开。此次会议是 2016 年5月23日联合国世界人道主义峰会召开以来,全球范围内第一个讨论落实峰会后续行动的国际高级别研讨会。

中国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红十字会会长陈竺,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副主席、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蓝迪国际智库专家委员会主席赵白鸽博士,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亚太地区主任夏维尔•卡斯特利亚诺斯(Xaveir Castellanos),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中东北非地区主任艾利亚斯•加尼姆(Elias Ghanem),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院长范维澄莅临研讨会并发表主旨演讲,研讨会由赵白鸽博士主持。

在研讨会上,来自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亚太和中东北非地区国家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和伊朗、缅甸、巴基斯坦、卡塔尔、斯里兰卡、阿富汗等10个国家红十字会和红新月会、英国海外发展研究所、德国国际合作机构的高级代表以及中国社科院、中国国际救援队、蓝天救援队、红十字基金会、上海华山医院、北京红十字999、云南省社科院和云南、江西、湖南等省红十字会代表共同参与讨论。

研讨会围绕“人道与发展的形势与未来、预防和终止冲突、发展以需求为导向的工作模式、人道与发展的内在联系、人道领域的资源整合”等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为应对全球人道主义面临的巨大挑战,有效落实世界人道峰会提出的五大核心责任,本次研讨会凝聚各方共识,提出了“丝路国际人道计划”行动倡议,该倡议得到各国红十字与红新月组织的积极响应。

 

蓝迪:凝聚共识,首倡全球人道主义峰会后续国际行动

陈竺出席研讨会并发表主旨演讲

 

全球关注:人道与发展如何有机结合

陈竺会长在主旨演讲中指出:“面对传统和非传统的人道主义危机,人道主义援助总需求和总供给存在不平衡,我们需要更好地看到人道与发展是应对挑战的关键领域。”这一观点得到了与会代表的普遍赞同。发展问题既是导致全球人道主义危机的根源,也是应对未来挑战的关键。无论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还是世界人道峰会提出的“人道议程”,世界各国已对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形成全球共识。在此背景下,如何推动人道主义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结合成为各国代表关注的焦点。

赵白鸽博士指出,进入 21 世纪后,世界人道主义领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亚太地区有1.5亿人受到灾害影响,该地区所承受的灾害影响比欧洲、北非地区高出25倍;预计至2050年,将有10亿人因气候变化而流离失所;在中东、北非地区,将有8700万人直接受到战争的影响,战争和冲突将从各方面影响人们的生活。同时,中国工程院院士范维澄指出:“减少灾害损失首先要有很好的机制,比如说协调和合作、管理和治理等;同时需要有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来支持行动。”与会代表共同认为,战乱与冲突、恐怖主义、自然灾害、难民、贫困、饥饿、疾病、资源匮乏等人道主义灾难的根源都是发展问题。因此,只有将人道与发展有机结合,才能真正解决人道主义危机。

然而,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人道与发展的结合却并非易事。英国海外发展研究所人道政策小组主任克里斯蒂娜•班尼特(Christina Bennett)认为:“人道主义援助一般都是短期项目,而发展援助一般都是长期项目,两者在人员、技能、资金配置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伊朗红新月会主席赛义德•阿米尔•齐亚伊(Seyed Amir Mohsen Ziaee)认为:“一旦发生灾难的时候,发展和人道之间的议程就很容易脱节。”在30多年战争中一直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阿富汗红新月会秘书长默罕默德•纳依木•丁达尔(Mohammed Naim Dindar)说:“在冲突和战争的环境下工作不容易,需要特殊的技能,以及与冲突各方打交道的经验。”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地区代表处高级政治顾问郭阳则指出:“支持发展需要比较高水平的、持续的财务和技术工作,而人道主义的机构可能往往不会有这么大的能力做这么大的投资”。此外,与会代表普遍认为,将人道主义行动与国家发展战略相结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在发展中解决贫困问题、提高灾害自救能力等是人道与发展有机结合的关键。

在研讨过程中,“中国理念”和“中国经验”吸引了各国代表的目光,引发共同期待。在系统、全面介绍中国人道主义事业成就及全球贡献时,陈竺会长指出:“中国认识到了只有消除贫困,解决发展问题,才能从根本上预防人道危机的产生;只有实现包容发展、改革全球治理体系、提倡对话,而不是诉诸武力解决分歧,坚定维护世界和平,才能够为发展提供可能和空间。”中国社科院贺文萍研究员指出:“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人道主义事业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而这些成就都是在稳定、安全、和平的背景下实现的。”云南省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董和春介绍了如何帮助贫困地区残疾人脱贫致富的案例,引起了很多国际代表的重视。巴基斯坦红新月会主席萨义德•伊拉希(Saeed Elahi)等众多代表都认为,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希望通过共同发展把繁荣分享给发展中国家,那些缺乏发展基础设施的国家将能够分享中国的发展,能够实现和平和繁荣。

 

蓝迪:凝聚共识,首倡全球人道主义峰会后续国际行动

赵白鸽主持开幕式暨主旨演讲

 

分享经验:共商人道主义未来发展之道

面对全球挑战,与会代表介绍了各自国家人道主义工作的发展经验,提出了人道主义事业和行动未来发展的若干关键问题。

一是建立灾害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中国工程院范维澄院士介绍了中国国家应急管理平台通过风险灾害数据搜集、整理和分析实现预警和应急响应的经验,并提出通过加强技术应用和设备配置以提高受灾地区恢复力的建议。德国国际合作机构高级顾问马赛厄斯•尼格尔以德国帮助菲律宾抗击“海燕”台风的案例说明数据技术在预警和防治灾害中的作用,并提出希望加强国际合作以促进新技术在人道主义行动中的运用。郭阳则指出,对长期武装冲突等造成的人道主义灾难,也应建立预警分析系统,加强应急预案准备。

二是提升抵抗灾难和救死扶伤能力。减灾救灾及救死扶伤是人道主义工作的重要内容,缅甸、伊朗、巴基斯坦等国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代表分别介绍了其在此方面的案例,同时也指出,医疗卫生条件落后、基础设施欠缺等因素导致很多地区受灾后得不到及时救援。中国各省红十字会、中国国家救援队、蓝天救援队等介绍了我国防灾救援体系、救灾设备物资管理等方面的成绩及经验,引起各国关注。与会代表表示,希望在防灾减灾、医疗卫生、管理体系、技术装备等方面加强与中国的合作。

三是强化社区抗灾发展能力建设。在交流过程中,各国代表普遍认为虽然国际救援非常必要,但受灾地区当地民众的自救和恢复能力是缓解人道主义危机的关键,必须采取措施加强当地基层民众的抗灾能力建设。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王平向各国代表介绍了我国“博爱家园”项目的实践情况,并指出:“虽然这是一个减灾项目,但我们已经关注到人道与发展的密切关系,因此将减灾与生计结合在一起,取得了较好效果。”

四是加强人道主义培训和交流。阿富汗、斯里兰卡、卡塔尔、伊朗、巴基斯坦等国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代表介绍了他们在加强防灾减灾、医疗救助、心理治疗等培训方面的措施和做法,表示各国均高度关注人道主义培训,但仍然存在资源不足、技术欠缺等方面的困难。同时,各国代表认为当前急需加强人道主义高层管理人才培养,同时应积极组织和动员青年人参与人道主义事业,希望建立跨国人道主义经验交流平台和机制。

五是高度关切预防和终止冲突。研讨会特别设立“预防和终止冲突”专题,深入探讨冲突种类和根源、对人道主义的影响及冲突预防机制。当前,全球范围内战争和冲突中对人道主义行动的威胁与日俱增,人道志愿者面临极大风险,某些国家甚至以人道主义为名发起战争和冲突。与会代表认为,在战争中遵守人道主义准则不仅是国际法的精神和规定,也是减少战争损失的重要原则;同时,全球人道主义组织应积极行动,加强对国际社会中战争和冲突的影响,以人道主义的精神和力量预防和终止冲突,减少人道主义灾难。

六是重视人道领域的资源整合。面对人道主义需求和行动能力的鸿沟,与会各方提出应改进和完善人道主义体系和行动方式,增加筹资能力,扩大包括技术、经验、人力、政治等方面的资源基础,积极利用私营部门在行动和动员能力方面的优势。赵白鸽博士进一步指出,增强合作的关键在于以需求为导向,以结果为基础,并建立合作平台和网络,推进信息、资源等要素的沟通交流,落实具体项目,以实际行动落实世界人道峰会精神。

 

蓝迪:凝聚共识,首倡全球人道主义峰会后续国际行动

参会代表参加友谊植树活动后合影

 

凝聚共识,形成落实峰会切实行动倡议

针对本次研讨会提出的关键共性问题,与会各方以蓝迪智库提出的行动倡议为基础,凝聚共识,形成“丝路国际人道计划”行动倡议。

一是合作建设丝路国际急救走廊。配合丝路经济走廊建设,在铁路、公路沿线布设急救站点,配备医疗设备、救护车、远程信息化系统,对当地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形成沿线应急救护、救护卫生服务供给带。

二是合作建立海外“博爱家园”。在中国“博爱家园”项目实践基础上,依托丝路沿线国家当地人力资源和基层网络,在社区层面开展综合减灾与发展项目。

三是设立丝路“博爱论坛”。面向亚太、中亚、非洲、东盟等区域,建立机制化的人道主义高层沟通对话平台,定期探讨丝路建设发展过程中的人道与发展问题,凝聚共识,协调行动。

四是合作开展丝路人道主义能力建设。加强沿线国家公共安全、应急救援和医疗卫生等方面能力建设,主要开展防灾减灾、突发事件处置、急救医学、灾害医学、儿科医学、公共卫生、传染病防治等方面培训。

五是合作开展丝路人道主义智库研究。加强与沿线国家合作,建立自然灾害、环境地质灾害、公共卫生灾害等分析预警系统;开展沿线国家政治、经济、宗教、文化、民族等对人道和发展问题影响的专项课题研究。

六是合作建设丝路应急管理平台。加强沿线国家社区、城市、国家及地区抗灾能力,综合运用北斗卫星定位、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促进现代化应急管理技术应用,加强救灾装备设备配置,提高综合应急管理和处置能力。

七是合作建设丝路人道主义大学。为沿线国家人道主义事业高层管理人才提供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培训,系统学习国际人道主义理论,并与中国各省有关人道主义组织联合开展经验交流和现场调研。

八是加强丝路人道主义金融支持。提升“丝路国际人道计划”筹资能力,设计和提供多样化的金融工具,提高人道主义项目的透明度,促进项目增效及减少间接费用,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人道主义事业。

九是制定“预防和终止冲突”行动计划。对全球范围内的冲突进行系统调研,分析冲突的种类、根源及表现形式,研究预防和终止冲突领域的机制创新,形成以国别和区域合作推动冲突预防和解决的行动方案。

十是制定和实施“青年动员”计划。发挥各国青年作用,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等多种方式,动员各国青年热爱和维护和平,抵制和制止战乱,加强对国际人道主义理念和价值观的理解,积极投身国际人道主义事业。 

人道相通:“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领域

无疑,“一带一路”沿线是全球范围内人道主义灾难多发、频发,人道主义需求较高的地区。然而行胜于言,人道主义面临的挑战并非哪个国家所独有,而是全球、全人类的共同挑战,必须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在本次研讨会上,各国代表对中国的理念、经验和能力充满期待,形成了中国展现大国风范和道义责任的强大国际动力。

抚今追昔,感慨万千。从1952年中国政府恢复红十字会的相关活动,到今天成为拥有超过1.2万名全职工作人员、210多万名的志愿者和2500万的成员的重要人道主义组织,中国红十字会和人道主义工作走过了沧桑岁月,于今硕果累累。习近平主席指出:“红十字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面旗帜,跨越国界、种族、信仰,引领着世界范围内的人道主义活动。人道主义事业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相信红十字精神将不断发扬光大。”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倡议和实施人道主义国际行动,也是中国积极完善全球治理、致力于建设中国和世界人民美好未来的重要举措。

同时也应看到,在中国企业走向“一带一路”过程中,尤其要加强“软实力”建设,对人道主义工作的需求十分迫切。作为国家创新型智库,蓝迪不仅致力于公共外交、智力支持、企业互联、媒体传播、能力建设等,在人道主义国际行动方面也积极行动。大爱无疆,人道无界,本次研讨会通过凝聚各国共识提出人道主义国际行动倡议,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成为蓝迪智库服务于国家战略的重要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