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英大使刘晓明在巴斯皇家文学科学院发表演讲:中国发展给世界带来的机遇

作者:宋薇 刘静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6-05-19 17:27:21

 

驻英大使刘晓明在巴斯皇家文学科学院发表演讲:中国发展给世界带来的机遇
5月17日,中国驻英大使刘晓明在巴斯皇家文学科学院发表演讲,观众报以热烈掌声。 (图片来源:中国驻英大使馆)

以下是刘晓明大使在英国巴斯皇家文学科学院的演讲全文:

很高兴应邀访问美丽的历史文化名城巴斯。巴斯被誉为英国最漂亮典雅的城市之一,早在1987年就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同时,我感到很荣幸能够在著名的巴斯皇家文学科学院发表演讲。

长期以来,巴斯皇家文学科学院、巴斯大学、巴斯斯巴大学等著名院校,在专业教育、学术研究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不仅培养了一大批各领域顶尖人才,还为促进英国与中国之间的教育交流合作做出突出贡献。巴斯大学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接受中国学生的英国大学之一。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一批中国青年学生来巴斯大学进修,他们许多人学成回国,成为各自领域的领军人物,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卓越贡献。中国国务委员杨洁篪就是他们中的一位杰出代表。目前,仍有许多来自中国的莘莘学子慕名前来求学。今天在座的就有不少他们的代表。他们象征着中国的未来,也象征着中英关系的未来。我祝你们在巴斯生活、学习顺利,祝你们早日学成,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为中英关系发展增光添彩。

巴斯皇家文学科学院举办的国际事务系列讲座,把主题确定为“我们眼中的世界事务”,反映出贵院放眼全球的广阔视野。今天的首场讲座聚焦中国,也充分体现贵院对中国以及中英关系的高度重视。

今天,我想利用这个机会,重点谈两点:一是怎么看中国的发展;二是中国的发展对世界意味着什么?

首先,怎么看中国的发展?当前人们最关心的是中国的经济是否会出现“硬着陆”?我刚刚从中国述职归来,在国内的所见所闻使我对当前中国经济的总体情况有深切感受。我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经济不会出现“硬着陆”,前景会更加光明。我对中国经济充满信心主要有四方面原因:

第一,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增速处于合理区间。2015年,在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速达到6.9%。虽然首次低于7%,但这一增速是在中国GDP总量已高达10万亿美元的基数上取得的,现在的6.9%相当于5年前的10%,而现在的增量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全年的GDP。同时,这一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仍位居前列,绝对增量全球第一。从近期经济指标看,中国今年第一季度GDP增速达到6.7%,经济实现平稳开局。国际社会不少经济专家认为,中国经济正在进入回暖通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今年4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春季报告中,将2016年和2017年中国经济的增长预期均比1月份调高0.2个百分点,充分体现了该组织对中国经济稳中向好态势的坚定信心。

第二,中国经济结构正在发生重大积极变化。中国经济比过去有所放缓,相当程度上是中国主动进行结构调整的结果。因此,准确把握中国经济走势,不仅要看增速,更要看到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变化。从产业结构看,2015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首次突破50%大关,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服务业比重的提升有助于增加高收入就业机会,推动中国向高附加值产业上游迈进,意义重大。从需求结构看,2015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经济增长主要靠内需拉动。从经济增长质量看,单位GDP能耗下降,民生指标保持稳定发展。2015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66万人。今年第一季度,服务业增幅达7.6%,占GDP比重达56.9%,比上年同期提高两个百分点;居民收入增长和消费水平都超过GDP增速,这表明经济结构调整正稳步推进。有国际评论认为,传统经济分析方法过多关注工业领域数据,未能准确展现转型中的中国经济全貌。这一观点值得大家深入思考。

第三,中国经济具备巨大潜力和广阔增长空间。中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进程中,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2015年中国的城镇化率是56.1%。与发达国家80%以上的城镇化率相比,中国的城镇化空间广阔,将蕴含巨大发展需求。按照地区发展指数初步测算,西部地区比东部地区至少落后十年。未来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将释放出巨大发展潜力。中国的教育优势也不可忽视。中国拥有大专学历以上的人口现已超过1.1亿人,将为经济发展积累巨大人才红利。中国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善了经济的供求平衡和市场预期,初步产生积极效果。近一时期,一些媒体关注中国的债务问题,事实是目前中国的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余额均处于安全线内,远低于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为下一步宏观调控留下了空间。

第四,“十三五”规划为中国发展绘就崭新蓝图。2016年是中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今年3月,中国“两会”通过了“十三五”规划,确立了新的系统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明确了今后五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标志着中国发展进入新的转型升级征程。“创新”就是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协调”就是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绿色”就是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继续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开放”就是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共享”就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十三五”规划和“五大发展理念”,致力于破解难题,补上短板,增强动力,厚植优势,将引领中国经济未来五年乃至长远发展。随着“十三五”规划的稳步落实,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举措逐步到位,中国经济将走得更好更稳更远。

总的看,中国经济完全具有保持较长时间中高速增长的潜力和条件。当然,面对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和国内转型升级带来的挑战,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可能不是线性的,但是趋势向好,将始终保持长期健康稳定的积极态势;短期内可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瓶颈和困难,也遭遇到中国股市的波动等种种问题,但我们不回避问题,也不否认困难,而是满怀信心迎接挑战,终将取得突破和成功。

女士们、先生们,

我谈了如何看待中国发展的问题。现在我来谈第二个问题:中国的发展对世界意味着什么?中国经济的光明前景将给在座各位、给英国及世界带来什么影响?引用习近平主席的话说,“当今世界,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是大潮流。随着商品、资金、信息、人才的高度流动,无论近邻还是远交,无论大国还是小国,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正日益形成利益交融、安危与共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今天的中国与世界、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正在深度融合。中国的发展得益于世界,也将造福于世界。因此,中国的发展对世界是机遇,对英国是机遇。这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中国通过自身发展促进世界经济共同发展。中国经济高速发展30多年,是世界公认的经济发展动力源。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在世界经济最困难的时刻承担了拉动增长的重任。2015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5%,在主要经济体中首屈一指。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消费国,去年中国全年出境游人次达1.2亿,其中自由行出境人次达到8000万、人均消费11624元人民币,成为全球消费疲弱形势下的一大亮点。据英国旅游局统计数据,2015年前9个月到访英国的中国游客人次达21.4万,消费金额达到4.35亿英镑。在伦敦、爱丁堡、巴斯,到处可见中国游客的身影。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和第二大对外投资国,今后5年,中国进口商品将超过10万亿美元,对外投资将超过6000亿美元。中国已经并将继续在成为推动全球消费和扩大全球投资的生力军。可以说,把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发展好、建设好,本身就是对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作为推动世界和平和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力量,中国的发展将为全人类带来互利共赢的福音。

第二,中国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为世界带来新机遇。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将进一步敞开。我们的市场将更加开放,制度将不断完善。自从30多年前在深圳启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开启了史无前例的工业化进程。作为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起点,上海自贸区为政府行政审批开出了“负面清单”、“责任清单”和“权力清单”三张清单,大大推动了贸易便利化。我们将有序扩大金融服务业等领域的开放,放宽市场准入,致力于为外国企业、机构、人员对华交流合作提供便利。我们正在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旨在打造东起亚太经济圈、西系欧洲经济圈的经济带,一大批重点项目已在各国落地生根。这将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独行快,众行远”。我们将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欢迎其他国家共同分享中国发展带来的机遇。

第三,中国正在尽己所能地推进国际发展合作事业。我们积极推动南南合作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发展,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民生改善做出应有贡献,并推出一系列具体行动和建议。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期间,宣布中国将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首期提供20亿美元,用于支持发展中国家落实2030年全球发展议程。今后10年,中国将设立总额10亿美元的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中国还将加入新的联合国维和能力待命机制,建设维和警队和维和待命部队。未来5年,中国将向发展中国家提供“6个100”项目支持,包括100个减贫项目、100个农业合作项目、100个促贸援助项目、100个生态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项目、100所医院和诊所、100所学校和职业培训中心。未来5年,中国将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2万个来华培训和15万个奖学金名额,为发展中国家培养50万名职业技术人员。中国还提出对最不发达国家投资、免除部分国家贷款债务、设立国际发展知识中心等多项惠及发展中国家的务实举措。

第四,中国正在旗帜鲜明地展现大国责任和担当。中国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义出发,在应对全球性挑战等方面切实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中国与各方一道促成气候变化巴黎大会达成全面、均衡、有力度的协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我们积极推动变革全球经济治理体制中不公正不合理的安排,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经济金融组织切实反映国际格局的变化。这种改革并不是推倒重来,也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创新完善。今年,中国将携手各方办好二十国集团(G20)杭州峰会,积极促进全球经济金融治理。近年来,中方还倡议创立亚投行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为现有国际金融体系提供补充。我们高兴地看到,近期亚投行将与亚洲开发银行开展联合贷款合作。这充分说明亚投行与现有多边开发银行完全可以相互补充、互利共赢。今后,中国将同各方携手努力,坚定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丰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主张,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

第五,中国的发展给英国带来更多新机遇。当前,中英关系正处于历史机遇期。去年,习近平主席成功对英国事访问,两国领导人决定共同构建中英面向21世纪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共同开启持久、开放、共赢的“黄金时代”。这为中英加强各领域务实合作指明了方向。目前,英国是中国在欧盟内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是英国在欧盟外第二大贸易伙伴。2015年中英双边贸易额785.2亿美元,保持总体稳定态势。中方对英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额132亿美元,英国已成为吸引中国投资最多的欧洲国家。英国也是中国赴欧留学人数最多的国家。目前中国赴英各类留学人员15万人,英国在华留学生6000余人。此外,两国还缔结了55对友好省市关系。

机遇不仅表现在双边合作层面,还体现在两国所具备的全球视野与世界影响,以及双方在多边舞台上开展的国际合作。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国际上负责任的大国,中英两国应共同以创新和改革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共同促进国际发展合作事业,共同推进全球经济治理改革步伐和共同维护国际与地区的和平稳定。

谈到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近来各方都很关注南海问题。不久前,我先后在《泰晤士报》和《金融时报》发表文章,阐述中国政府的立场。我想在座的各位也一定关心这个问题,因此今天也利用这个机会谈几点看法。

南海问题的实质是一些国家非法侵占中国南沙群岛所引发的领土争议以及海洋划界争端。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菲律宾、越南等国共非法侵占了中国南沙群岛42个岛礁,并据此主张所谓海洋权益。一些国家编出各种理由为其非法行为辩护,如声称南沙群岛是“无主地”,以所谓“先占原则”据为已有。另一些国家则试图以“地理临近”等各种理由自圆其说。菲律宾还恶人先告状,单方面提出所谓仲裁案。

事实上,早在公元前2世纪的汉代,中国人就最早发现了南海诸岛,这比巴斯公元43年建城的时间还早了200多年。中国人那时就在南海有大规模的远洋航海和渔业捕捞活动。

现在西方人多用SPRATLY群岛称呼中国的南沙群岛,这缘于1843年英国船长RICHARD SPRATLY 所谓“发现”并“命名”了南沙群岛。事实是,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人就最早对南海诸岛命名。

中国最早对南海诸岛进行管辖。自1000多年前的唐代以来,中国历代政府持续对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行使主权管辖。对此中国有充分的历史和法理依据,国际社会也长期予以承认。

中国最早对南海诸岛进行开发利用。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在南海诸岛及海域从事捕捞、种植和其他生产活动。许多岛礁都曾留下中国渔民的房屋、墓地等遗迹。英国牛津大学博物馆里就收藏了有关中国南海的珍贵历史地图,充分证明中国人开发利用南海的情况。英国海军部测绘局1868年版《中国海指南》详细记载了仅有中国渔民在南沙群岛生产和生活的事实。

综上所述,南海诸岛根本不是所谓“无主地”。历史上,一些国家试图挑战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但都被中国政府和人民的维权行为所驳回。1933年,法国一度侵入中国南沙群岛9个岛屿,中国政府就此向法方提出严正交涉,中国各界也纷纷谴责法国的侵略行径。二战期间日本非法侵占了南海诸岛。二战后,根据《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中国收复了包括南沙群岛在内的南海诸岛。1948年,中国政府公布南海断续线,重申在南海的主权和相关权利。

二战后相当长时期内,并不存在所谓的南海问题。南海周边的地区也没有任何国家对中国在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行使主权提出过异议。直到70年代开始,一些南海周边国家觊觎南海的丰富自然资源,开始非法侵占南沙岛礁。

巴斯是个珍视历史、尊重历史的城市,我希望刚才关于南海历史经纬的介绍不仅帮助大家了解南海问题的历史,而且有助于大家准确判断今天南海地区的形势,正确理解中国政府的立场。

多年来,中方一直保持高度克制,主张通过友好协商谈判和平解决有关争议。事实上,中菲在双边文件中早已就通过双边谈判解决南海有关争议达成协议。中国也与东盟国家共同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一致同意通过友好磋商与谈判以和平方式解决问题。目前,中国和东盟国家正在就制定“南海行为准则”进行磋商。可以说,在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共同努力下,南海问题在不断朝妥善解决的方向迈进。但菲律宾违背《宣言》精神,单方面强推仲裁的行为严重损害了这一进程,破坏了地区和平与稳定。

有人说中国不接受、不参与仲裁案违反了国际法,这种看法与事实恰恰相反。仲裁案的实质是领土主权和海洋划界问题。《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诞生于1982年,主权问题并非其管辖范畴。关于海洋划界问题,中方也早已根据《公约》的规定作出了排除性声明,明确排除了仲裁等第三方解决机制。英国自己也做出了类似的声明。可以说所谓的仲裁案在一开始就是非法和无效的,中国的做法正是在行使国际法赋予的合法权利,无可指责。反观菲律宾的行为,不但背信弃义,而且侵犯了《公约》的权威性和完整性,这才是真正对国际法的违反和侵害。

另外,一些人关心中国的岛礁建设和南海自由航行问题,担心中国在自己主权范围内的岛礁建设会影响航行自由。我想说的是,中国岛礁建设除满足必要的国土防卫需求外,更多的是为各类民事需求服务,以更好地履行中国在海上搜救、防灾减灾、海洋科研、气象观察、生态环境保护、航行安全、渔业生产服务等方面承担的国际责任。

至于所谓的“南海航行自由”,更是一个伪命题。现在每年有十几万艘船只经过南海,从没听说哪艘船的航行受到阻碍。在中国和周边国家的共同努力下,南海航行自由从来不是问题。事实上,中国每年70%-80%的贸易和能源需要通过南海航线,有大量中国渔民在南海谋生。作为南海最大沿岸国,没有哪个国家比中国更关心南海地区的航行和飞越自由。中国在这片海域搞建设,既是为了自身发展需要,也是为了向地区各国提供公共产品。这些建设不但不妨碍航行自由,而且会为各国船只的通行提供便利服务和保护。据英国路透社报道,一些船东就认为,中国在南海的活动有利于海域的安全,中国在南海岛屿部署援救力量,会缩短营救时间,增加营救机会。

同时应当指出的是,南海的和平稳定和航行自由需要各国的共同努力。一些域外国家借“航行自由”之名,在南海炫耀武力,派遣军用舰机抵近中国南沙群岛有关岛礁邻近海空域进行挑衅,利用自己的力量优势践踏别国主权安全和海洋权益。这些国家鼓吹的“航行自由”实质上是“横行自由”。这才是南海地区和平稳定以及真正航行自由的最大威胁。域外国家关心南海地区的形势,我们可以理解,但我们希望他们多做有利于地区和平稳定的事,而不是挑拨地区国家之间的矛盾,更不是挑衅,制造事端,威胁别国安全,破坏地区稳定。中国将继续与各国共同努力,维护南海的和平与稳定,将南海建设成为“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合作之海”。

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我向大家谈了怎么看中国的发展和中国的发展对世界意味什么,希望有助于大家从更广阔的视角观察和认识世界,对你们的系列讲座“我们眼中的世界事务”能有所帮助。

巴斯皇家文学科学院与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有着很深渊源。这位改写了现代科学进程的伟人在个人自传中写到:“我之所以能在科学上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科学的热爱,坚持长期探索。”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荀子曾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两位先驱的话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要想取得成功,都需坚持不懈。所以,我们也需要坚持不懈地加强沟通,促进合作,共同开创中英关系“黄金时代”的广阔前景,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做出贡献!

最后,衷心祝愿巴斯市经济社会发展、对外交流合作各项事业取得更大进步,继续为增进中英友好往来与互利合作贡献力量。谢谢!

现在,我愿回答大家的提问。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