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日内瓦2月2日电(记者张淼)世界卫生组织日前将巴西小头症与其他神经系统病变密集出现升级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何理解这一全球最高级别公共卫生事件?最好明白寨卡病毒与小头症的那些事。
这是世卫组织继甲型H1N1流感、脊髓灰质炎及埃博拉疫情后,第四次宣布“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到底是寨卡病毒还是小头症构成了这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少媒体报道断章取义,许多民众也有点糊涂。
世卫组织发言人塔里克·亚沙雷维奇2日在日内瓦万国宫召开的记者会上首先做出解释:世卫宣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小头症与其他神经系统病变密集出现,而这一异常现象很可能与寨卡病毒相关。
世卫组织孕产妇、儿童和青少年卫生司司长安东尼·科斯特洛则表示,寨卡病毒引发的寨卡热比起登革热及基孔肯雅热相对温和,其本身并不能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但寨卡病毒与小头症病例激增存在明显的联系。
小头症是婴儿在子宫或婴儿期大脑发育异常导致头部非正常变小的罕见病。据科斯特洛介绍,一般而言,小头症出现的概率介于3000至5000名新生儿中出现1名,已知病因包括早期妊娠感染、毒素及重金属污染、基因缺陷及营养不良等。
自2015年起,寨卡病毒在美洲快速蔓延,目前该地区25个国家和地区已报告发现该病毒,与此同时巴西东北部地区小头症病例激增。过去5年,巴西年均报告小头症病例数仅163例,但2015年下半年至目前,巴西已报告近4200例小头症疑似病例。
虽然相当一部分新生儿头部尺寸偏小是其他原因导致,但科斯特洛说,当前巴西罹患小头症的婴儿数量可能是往年的10倍。
对1947年首次发现的寨卡病毒,科学界的认知还存在诸多空白,尤其是确定寨卡病毒与小头症之间的关系上。科斯特洛说,他倾向于将两者关系归纳为“有罪推定”:虽然目前只有12例小头症患者确诊感染寨卡病毒,但其他的间接证据令人信服。例如,2014年法属波利尼西亚出现寨卡病毒的同时,也报告了小头症病例激增。
历史上寨卡病毒多出现于非洲、亚洲赤道附近的狭窄区域,如今已蔓延到南美。科斯特洛认为,考虑到传播病毒的伊蚊存在于非洲大部分地区、南欧部分地区、亚洲许多地区尤其是东南亚,这种病毒有潜力在全世界出生率最高的非洲和亚洲传播。
事实上,寨卡病毒本身不威胁生命,但病毒可能引发的小头症却会导致婴幼儿大脑发育障碍,给儿童、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各国公共卫生部门应高度重视输入型病例监控,提前应对病毒传播的风险。
当前缺乏针对寨卡病毒及小头症快速有效的检测方法,也为全球应对此次公共卫生事件带来了挑战。
多数寨卡病毒感染者没有明显症状,目前的检测方法只有在病毒活跃的5天期限内才能检测到病毒。此外,超声波检测胎儿脑发育的手段在许多中低收入国家普及率低,通过测量新生儿头围断定是否罹患小头症也存在局限性。
目前,防范寨卡病毒的最佳保护方式就是蚊媒控制、防止蚊子叮咬,特别是孕妇应该采取各种措施严防蚊子叮咬。
世卫组织2日还表示,迄今为止中国尚未报告任何寨卡病毒病例,但如同在世界其他地区一样,有可能出现少数与旅行相关的“输入性”病例。不过,中国冬季气候条件不适合伊蚊活动,疫情在冬季传播的风险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