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12月12日电(记者 苏舟)智联招聘CEO郭盛日前在“智联招聘2015中国年度最佳雇主系列活动”上,接受了中国日报记者专访。以下为采访实录。
“经济下行压力虽然加大,但失业不是问题”
Q:今年中国年度最佳雇主的评选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变化,即新常态下,员工对最佳雇主的最看重因素由以往的福利、薪酬变更为“企业对员工的尊重”。请问为什么“尊重”会排在第一位?
A:以前薪酬福利都是关注度特别高的。这跟经济周期、社会周期特别有关系。我们做年度最佳雇主评选做了十年了。一般当经济下行的时候,排在第一位的是福利、要求稳定。凡是与稳定相关的福利工作,如工作安全等等在经济下行时排在第一位。经济上行的时候排在第一位的是薪酬。过去十年各个经济周期非常符合这个规律。今年是经济下行,按理说福利或者至少薪酬在经济下行的时候其重要程度排序是稳定的,但是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企业对于员工的尊重排在了第一位。
这主要是因为:第一,虽然经济下行,但失业还不是问题,中国的人口红利减少了,但失业率并不高,所以失业并不是一个特别大的问题。第二就是80、90后,尤其90后,他们对互相之间的尊重特别看重,他们的自我认知特别强,所以对于尊重的要求也就非常高。以前不平等的雇佣关系,现在变得越来越平等,这也就是我们看这些统计数据时发现的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而且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比如说创业合伙人这一形式所形成的不是雇佣关系,而是雇主与雇员相互之间更加平等的一个关系,这个就是劳动力市场发生的一个非常巨大的变化,美国不会有这么巨大的变化,中国由于90后,由于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变化,反而出现了非常巨大的变化,社会因素带动经济因素。
就业市场:小微民营企业增长迅速、国企热逐年降温、大学生就业难将持续
Q:现在就业市场有什么明显的变化?
A:首先,从行业角度来说,互联网、金融行业还是很热的,而传统的零售业、制造业、能源行业、房地产业都受到了非常巨大的冲击。从企业类型的角度来说,大型企业增长非常慢,只增长了5%,而小微企业增长非常快,增长了52%。与外企相比,民营企业增长得比较快,而外企的增长则比较稳定,媒体对于这一趋势的感知可能会有不同。在媒体看来,跨国企业是一塌糊涂的,有很多公司都在各种各样地裁员,但是实际上跨国企业的就业市场还算稳定。
其次,从雇佣的角度来看这个报告,在制造业里面,高端的制造业包括电子行业等等还是有很大潜力的,其中做得好的企业还是有很多的,这是我们从一些数据里面看到的一些比较有意思的现象。
同时,人工成本增长很快是最大的趋势,但有的人增长很快,而有的人一成不变。比如说虽然大学生就业有问题,但还是会就业的。不过大学生就业后工资增长不会很快。但是有一些好的人才,比如说汽车相关人才,比如说互联网人才,工资增长很快。特别重要的是,这个里面体现了一个中国经济的转变,制造业到服务业的巨大转变,你有一个特殊技能特别难。这个特殊技能不但在企业里面可以卖高价,其他的地方也可以卖出很高的价格。
Q:最佳雇主报告里提到,国企对于大学生的吸引力已经连续三年下降。请问在过去十年里,总的来说,国企对于人才的吸引力变化是怎样的?
A:国企的变化非常巨大。这跟我们的宏观政策有极大的关系。我们看到,在2005年进百强、三十强的企业中跨国企业占了非常大的比例,之后就是里面的国企、国营资本,然后才是民营。然后到2009年、2010年左右的国企热,这个时候大家追求的都是大企业和国企,国企马上上来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势,那个时候大家追求的是工作的稳定性,薪酬福利,还有人际关系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国企在这个过程当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然而现在突然之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就业形势也就发生了一个天翻地覆的变化,国企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高科技企业、金融企业、民企重要性的提升是一个大趋势,现在跨国企业突然之间上来一点,都与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有很大关联。
Q:从去年就开始说“毕业生最难就业季”,包括今年还有这个声音,请问“大学生就业难”究竟难在哪里?
A:两点,一是经济环境不是那么好,第二这也毕业生没有特殊的技能,前面说冰火两重天,有特殊技能容易就业,没有特殊技能特别困难。我们发现毕业生对就业的兴趣好像没有我们想象那么强,很多的就业时候老师很急,但是学生不急,因为他觉得自己很多的出路,考研,出国留学等等,我们有一个产品,是全国就业的能力测评,对学生的就业能力进行考察,发现他们最关心的是“我是谁”,他们对自己很关心,第二点才是能不能找到工作。许多大学毕业生找工作的愿望没有我们想象那么强。80后的大家理想现实主义还会找工作的,但是现在90后现实理想主义他有很多的出路还有很多的创业机会等等,有可能找工作不是一个核心的需求,很多时候我们看到会有这样的一个现象,所以既有经济的原因,也有自身的思想意识原因。
我们做了很多的调研,我们发现70后是现实主义,不存在理想,当然也有理想,不过占少数。80后是理想的现实主义者,他们有理想但是本质上比较现实的,即便在他们找工作的也是理想的现实主义者,随着年纪的变化越来越朝着现实走。90后他们有自己的爱好,而且比较自我。
90后的大学生我们可以看到,第一个是自我实现,包括自我的驱动跟自我的理想。第二是自我,我们调查报告里面越来越多的90、80后特别看中雇主对于他们的尊重,以前雇主雇员是周扒皮杨白劳这样的一种关系,现在已经不能继续下去了,更多的是互相平等。
“一线城市对于人才的吸引是有绝对优势的”
Q:现在从区域来看,北京的控制人口,从就业来分析这个能不能实现?因为大家到北京来,看到北京有好的就业岗位或者好的发展机会,从这个方面分析的话,北京的这个控制目标能不能实现?
A:我觉得靠政策控制人口往往是不太现实的,比如说计划生育政策,靠政策协调一个自然规律往往是很难的,北京有很多的资金在那里,有很多的资金自然而然就会有非常多的机会,自然而然会吸引那些人过去,有的人在乎户口有些人不在乎户口,这种条件下我觉得通过政策是非常难实现控制的。
我们看到北京就业非常火爆,深圳也非常好,深圳的就业很好主要是由于很多中小型企业的创业,同时高端制造行业的电子业是整个深圳的经济增长力,其实相当多的互联网行业把北京整个的经济带的非常快,文化产业也是一样,所以从北京的角度来看,至少现在来看,它的增长还是非常快的,它也在不断地吸引外地人才过去,包括东三省的人才。我经常开玩笑说,从整个宏观角度来说,东三省老人到了海南,而年轻人到了北京,因为海南空气好适合养老,所以候鸟老人到了海南,年轻人到了北京。年轻人到北京是创业的,老人到海南是享受的。
不过也很难说仅仅是一线城市对人才有吸引力,我觉得是行业,或者可以说是行业龙头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虽然一直说逃离“北上广”,但我们可以看到突然之间随着互联网兴起,人才又重新回来了,行业趋势特别明显。比如说杭州深圳有一些企业会吸引大量的人才,不是说杭州或者深圳北京这几个城市多么的好,而是好的企业吸引人才
另外,我最近观察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城市现象,就是新一线城市。前面讲到了行业流动,像上海这类城市成本太高,很多金融企业,运营中心就搬到苏州去了。所以行业溢出一线周围的城市是比较好的。例如新一线城市天津由于行业溢出效应带动人才过去。这是我们看到的第二个现象。第三,最重要的是人才流动,就是人才的流动会带动员工的流动,所以人才流动比人员或者人口的流动还要重要。但人才基本不会跑到三四线城市去,逃离北上广这里还存在一个误区,就是大家看到北上广人员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走了,其实大多数还是一些相对来说从事低端行业的人员。
Q:现在许多城市发展都把人才放在首位,希望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优秀人才落地三四线城市,如海归,甚至是外籍人才等。但也有许多案例表示,三四线城市因为各方面制度不配套,导致留下人才很困难。
A:是的。地方政府和企业经常会运用一些政策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但是往往会运用不成功。通常来说,留人就是用政策留人,事业留人,薪酬留人,三种方式。但是事业留人是最重要的,最后才是薪酬留人。但现在很多政府是反过来,他是通过一些政策来留人,就是买房,补贴。但事实上,当你制度不完善,人还是要走的。
高科技人才从硅谷到北京,以前是非常热闹的回来,但是现在大家更倾向于在硅谷办公。我觉得要留人一定要有一个次序,不能颠倒。像我之前看到一些比较偏的城市,他想吸引人才比较难。还有一些城市,如果他的制造业,还有高科技的制造业,他要吸引人,这些人会带着资金来,但是如果中国配套设施不完善的话,他们也不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