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11月30日电(记者 蓝澜)11月30日至12月1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1次缔约方会议(世界气候大会)于巴黎举行。在会议召开前夕,中国日报记者采访了数名中外气候专家,阐述了对此次大会的期待。
苏伟(巴黎大会中国代表团副团长和首席谈判代表)
巴黎大会的意义在于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方向,让更多人认识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如何做出相应地调整。巴黎会议的重要性在于向世界发出信号,人类对地球的未来要有负责任的态度,把世界放到一个可持续发展,绿色低碳转型的轨道上来。理想的状态是在巴黎大家都积极一点,但如果目标不能再高一点,各方将现在的承诺落到实处也不错,巴黎是改变世界进程的一个机会,把现在经济发展的方式转变过来,这是最重要的。
高风(外交部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巴黎大会中国代表团副团长)
2006年,中国是第一个实施自主减排目标的发展中国家,到今年几乎全球所有发展中国家都有了自己的行动目标。此次巴黎协议将从以往那种自上而下的模式变为自下而上的模式,从外交的角度讲,这种模式的演变是很大的变化,所以巴黎会议将具有里程碑意义。京都议定书2005年生效,第二承诺期的有效期是2013年到2020年,预计巴黎协议从2020年开始发挥作用,这样的一个模式,他的寿命有望比京都议定书长得多,是无限的。巴黎协议在我看来应该是一个小型的框架协议,在未来的几年内还要继续谈判细节,大的格局定下来是最大的成功。世界经济需要一份巴黎协议为未来15年提供低碳发展的路径。
邹骥(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
我本人非常虔诚地相信气候科学,但气候变化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都太大,此生很难验证,很难让政治家企业家的决策为未来掏腰包。虽然有人抱怨气候谈判进展缓慢,但我们回顾历史,还是能看到这个进程是不断往前推进的。最后气候变化谈判的内容都要落地,和贸易、投资、金融、安全等议题结合在一起。全球气候治理有显著的溢出效益,各国领导人对气候变化议题都高度关注,因为关系到在未来战略格局和发展趋势中为各国争取更高的地位,对政治经济都有重大影响。中国目前是全球第一大年度排放大国,但还不是累计排放的大国。但如果不采取行动,在未来10到20年可能会成为累计排放大国。如果我们现在采取低碳发展的策略,坚持生态文明,就会有所改变,但如果迟疑,我们就可能错过历史发展机遇。
马骏(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
巴黎气候大会将达成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共识,发展绿色金融业将成为主流观点。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已经成为国家的战略,这项战略的具体内容也已经明确。今年9月发布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首次明确提出要建立我国的绿色金融体系。几个星期以前,中共中央在对“十三五规划”的建议中,再次明确提出要发展绿色金融。各种研究表明,未来每年绿色投资的需求达到2-4万亿人民币,即使用保守估计的每年2万亿绿色投资需求作为基数来计算,财政资金最多只能提供15%的绿色投资,即85%以上的绿色投资必须来自社会资本。因此,必须要发展一个绿色金融体系,来动员和激励大量社会资金投入到绿色产业,才能有效地推动投资结构和经济结构向绿色转型。
阿希姆·施泰纳(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
现在全球主要经济体和大部分国家都已承诺将在(应对气候变化时)积极推行减缓和适应战略,这极其重要,而且也使本次巴黎会议重要性凸显。目前,各国制定的自主贡献目标(INDCS)尚不能确保本世纪内将气温升幅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因此在巴黎我们有望达成长期的目标,就像我们在哥本哈根大会上就升幅控制在2度达成协议一样。此前,习近平主席和法国总统奥朗德曾就减排进展定期审核及为了达到长期减排目标而不断提升减排雄心的机制进行过商讨,这两点也可能会在此次会议上实现。我们知道这是有可能的。是的,巴黎会议还无法确保2度这一目标,但在不断提升减排雄心的路上,巴黎会议将是朝着正确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我认为有三个因素非常重要:INDCs,长期减排目标和减排进展定期审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