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老兵后代讲述日军战俘营内的故事

来源:中国日报
2015-11-10 05:04:55

二战老兵后代讲述日军战俘营内的故事
乔伊在饭盒上刻上图案以纪念死去的狱友。(照片由阿兰•乔伊提供)

二战老兵后代讲述日军战俘营内的故事
11月6日,《无声之营——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史实展》在英国利物浦市圣乔治大厅开幕。曾被关押在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的英国老兵罗纳德(Ronald Joy)的儿子阿兰(Alan Joy)把父亲当年在战俘营用过的饭盒捐赠给战俘营陈列馆作为展品。(中国日报马驰拍摄)

满洲是今中国东北三省—黑龙江,辽宁和吉林—的旧称。日军上世纪三十年代入侵该地区,设立所谓“独立的满洲国”,拥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为傀儡皇帝。

日军在奉天(今沈阳)设立一座大型战俘营,并在附近设数座小战俘营,用来关押在菲律宾俘获的美军士兵和在新加坡俘获的英军士兵。被俘者中不乏高级将领,比如美军驻菲律宾部队将领詹姆斯•温来特(James Wainwright)将军,以及率英军在新加坡向日军投降的亚瑟•帕西瓦尔(Arthur Percival)将军。

奉天战俘收容所(今称“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曾关押着超过2000名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和荷兰的战俘。这所战俘营是日本当年在亚洲地区建立的近200所战俘营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

据获救战俘的回忆,在他们被日军关押期间,有的中国百姓冒着生命危险把省下的一点食物送给他们吃。

乔伊向自己的儿子讲述了中国老百姓如何伸出援手,将食物和药品偷偷送到战俘营里。

乔伊刚在马来半岛被俘时,他和同伴们在为日军做工时会偷偷溜进附近的村庄,在那里,中国妇女们把他们藏在一座庙里,给他们食物。有几次,他们还成功把食物带回来了被关押的地方。

这一切都缘自日本人对待战俘的残忍方式。

二战时期控制日本的军国主义者篡改了所谓的“武士道精神”用来为自己的统治服务。这种思想认为:投降的士兵不应被当做人对待。日本人也把这种思想加于受其统治的中国平民身上。

获释后,很多战俘找到了当初帮助过他们的中国人,并与他们保持联系。

殴打、单独囚禁和处决构成了战俘营内的生活。日本人发给俘虏们的食物只勉强够他们糊口,并只给他们提供最基本的医疗救治。

战后搜集的数据揭露了日军战俘营的残酷本质—二战中,德国人在欧洲建立的战俘营中只有不到3%的人死亡;而在日军设立的战俘营中,37.3%的人没能活下来。当然,这还没算在亚洲各地—包括中国、马来半岛、新加坡和菲律宾等被占领国家—死于日本人手中的平民。

日军投降后,美国部队空降至沈阳,发现了1600名面黄肌瘦、憔悴不堪的战俘。在长达三年半的时间内,日军扣押了国际红十字会提供的救命物资。

据盟军将领道格拉斯•麦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回忆,他在新加坡与获救美国将领詹姆斯•温来特(James Wainwright)会面时,见到的是一个“苍老而憔悴”的人。“他拄着拐杖吃力地走着;双眼深陷入眼窝,面颊凹陷;头发雪白,皮肤干枯像旧皮鞋。”

“我搀扶着他时,他勉强挤出笑容,但并没有说话。在那三年里,他一直自责,活在科雷吉多尔岛投降带来的耻辱中,”麦克阿瑟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译者注:科雷吉多尔岛是菲律宾一岛屿)

“他觉得自己再也不会有机会指挥部队了,这让我很震惊。”

“‘怎么会呢,吉姆。’ 我对他说,‘只要你愿意,你的部队仍然归你带。’”

由于日本人在投降前销毁了大量证据,战俘营中确切的遇难者人数很难统计。

据了解,当年共有超过2000名盟军战俘被送往奉天战俘营及其周围的小型战俘营,最后大约1600人获救。没有活下来的战俘要么死于虐待或疾病, 要么被处死。

另有数量未知的中国平民因帮助战俘而被处死。

为了纪念这些遇难者,中国政府在位于沈阳的战俘营旧址建立了博物馆。

一些战俘营的原有建筑,及照片、日记和战俘回忆录等物品一道被保存在馆内。有的获救战俘曾回到沈阳参观战俘营博物馆,那里,一块牌匾上记录着中国百姓和战俘之间的友谊。

这次《无声之营—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史实展》于11月7日在利物浦圣乔治大厅开始,并会持续一周时间。

作为“中英文化交流年”活动的一部分,此次展览同时也是为了纪念二战结束70周年。

原作者 :Chris Peterson 译者:马驰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