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新中双边合作前景大有可为

来源:联合早报
2015-11-06 08:41:33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新中双边合作前景大有可为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

在新中庆祝建交25周年之际,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接受新加坡《联合早报》专访,回顾与展望了新中双边关系的发展,谈到他对中国的多重印象,包括参观中国历史古迹给他的震撼。下面是采访的一些精选。

未来两国继续合作的条件比以前更好

在新中的双边关系中,有两组数字,最能证明两国密切的双边关系。其一是两国人员往来频繁,只有500多万人口的新加坡,每年有100万人次到访中国;中国每年有200万人次到访新加坡。

其次,新加坡已经连续两年成为中国最大的外资来源国,从新加坡投资到中国的资金,在2013年,新加坡对中国的直接投资数额超过70亿美元。

对于第一个数字,李总理指出,新加坡这样小的国家,每年100万人次到中国去,“规模其实不小”。他认为,新加坡人有着希望多了解中国,到中国多做事情的意愿,今天,就有很多新加坡企业在中国打拼,在中国的很多城市都能找到新加坡人的身影,看到新加坡企业。

他指出,中国与新加坡自由贸易协定自2009年生效以来,在双边贸易及投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是两国密切友好关系的重要支柱。

2013年新加坡对中国投资高达70亿美元,涉及房地产、农业、废水和垃圾处理、科技、其他消费品等等。此外双方也开展了多项合作,除了政府间合作项目,还有中新广州知识城、新川创新科技园等“企业牵头、政府支持”的项目。

李总理说:“70亿也不算很多,因为中国机会那么多”,相比之下,香港每年对中国大陆的直接投资大约是新加坡的十倍。

与此同时,有更多中国企业也在新加坡找到了商机,在新投资日益增加,以新加坡作为进入亚细安区域跳板的例子也比比皆是。随着中国的经济转型和两国企业国际化,双方都意识到了中新自贸协定升级的重要性,要确保协定能够随着企业的发展需求与时并进。这才能让中新自贸协定不断的为两国企业带来效益,促进双向投资与贸易。一个具前瞻性与高水平的中新自贸协定升级版,将巩固两国未来双边经贸合作的基础。

新加坡与中国,一个是赤道小国,一个是亚洲大国;两国地理位置、历史、人口结构、语言也有明显不同。过去一个世纪来,两国关系经历了疏离、接触、建交以及双边关系高速发展的阶段。

展望未来,李总理总结说:“新中建交25年,关系提升了很多,25年前我们所提的一些经济合作的目标,提升双边贸易额,现在都远远超越了。中国完全改变了,新加坡跟25年前也很不相同,所以,我们跟中国继续合作的条件比以前更好。

“希望无论是文化、旅游,或者是商业,经济的领域,以及学术领域中的大学间合作,我们能够继续多做一些,我看机会是很多的。”

大国小国都需要适应调整

随着中国的崛起,一些亚细安国家舆论中也出现了对中国战略意图的担忧。最近几个月,有关中国南海争端再次升温。

李总理直言,他认为亚洲许多国家都希望中国继续繁荣昌盛,中国的成功对亚洲有益处,与此同时,一个强大的中国在本地区发挥的影响力,也跟以前不相同。李总理说,“所以各个国家都需要适应和调整”。

他认为,大国能够体会其他国家的观点,很不容易;同样的,其他国家要适应大国的需求,甚至它们的重要利益,这也是不简单。大国以外的其他国家,也各有各的立场,各有各的利益和观点,所以,不论大国或小国,都在经历调整的过程。

李总理称,中国与本区域的小国,都希望搞好双边关系。虽然有些摩擦,有不易解决的难题,但原则上,中国与亚细安各国都想与对方建立良好的关系,这就提供了各方管控危机的意愿与基础。

对中国历史有着浓厚兴趣

除了关注中国的政经外交动态,李总理在这次专访中对记者透露了之前并不为人所知的小细节——他对中国历史深感兴趣。

当中国学者在考古方面有新发现与报告时,如果他正好到访所在地,会找个机会去参观。这些年来,李总理亲身去参观了西安的秦兵马俑,长沙马王堆的汉墓古尸,还有成都金沙遗址(中国青铜器时代的遗址)。

这个兴趣的底子源于他接受的华文教育。总理说,求学时在学校读过一些,虽然不很深入,但对中国的历史与朝代至少有个框架式的认识,当看到某件文物时,也就能将其历史意义连系起来。

他说:“现在你看到许多汉朝的文物。我以前读书的时候,没有想到有一天能够看到这么多汉代出土的文物,当时甚至不知道这些文物存在。可是现在你去中国,或者在国外的展览,你能够产生共鸣。”

这种“共鸣”,来自文化与语言的共通。他说:“那些碑文,不管是篆书、隶书,或者是楷书,你其实还能阅读。在另外一些国家,很难想象2000多年的碑文,现在的人还能够读得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