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中英美关系格局并未根本改变

作者:马晓霖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5-10-27 13:57:56

学者:中英美关系格局并未根本改变

10月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伦敦唐宁街首相府同英国首相卡梅伦举行会谈。这是会谈结束后,习近平和卡梅伦共同会见记者。(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中国日报网10月27日电(马晓霖)10月19日至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对英国进行首次国事访问并取得圆满成功,双方宣布开启两国交往持久、开放与共赢的“黄金时代”,并确立“面向21世纪的全球战略伙伴关系”。中外人士评价颇高,认为习近平此行所获成功远大于此前对美访问,甚至判断英国“将宝压在中国的长期崛起和美国力量的相对衰弱”。斯言也许不虚,但冷静分析可以看到,中英大尺度战略靠近没有改变、也不大可能改变中美英三角关系格局的框架和基础,英国今后将采取政经分离方式处理对华对美关系,进而两得其便,两头渔利。

年初英国不顾美国反对,在西方大国中率先参与中国主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对美国而言的确是惊世骇俗的“出轨”之举,此次又与中国结成“全球战略伙伴”,更有“身在曹营心在汉”的表征,难怪美国朝野颇有微词。其实,英国外交大臣哈蒙德对此回应得相当直白,即英国对华关系的基础是经济,言外之意,生意归生意,其他另当别论。因此,看透英中、英美关系实质,才能做到面向21世纪,面向未来。

英国是既有悠久历史、又熟悉东方传统的西方国家,也是“绅士”精神与风度的原产地,它非常在乎对外交往中的礼仪、规矩和面子问题,更熟悉“礼仪之邦”中国对于尊严和礼节的高度重视,因此,以最高标准和规格欢迎中国领导人做客,其中的奥妙和精明,不是美国“牛仔”们所能体察和习惯的。放在两国关系的天平上看,这是一种态度和氛围,当然也是一种示好和慷慨,但并不说明英中就是一家亲和手足情。

基于曾经是世界第一个超级大国所历练的全球视野和历史经验,英国敏锐而准确地察觉到中国的持续勃兴和美国的相对衰落,适当在中美间做点距离调整,本身就是所有国家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本能选择,更何况英国深谙“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英国也清楚战略时机窗口往往很小很窄,一旦错过将酿成巨大遗憾,因此,它才做出加入亚投行这一被誉为“1944年以来最重大的独立行动”。道理很简单,英国要发展要复兴,必须抓住机遇搭乘中国这趟高速环球列车的头等舱。

但是,英国毕竟是西方国家的母版国之一,是资本主义制度和议会民主的鼻祖,也是市场经济和自由竞争的最早倡导者和践行者,甚至也是现代西方司法制度和文官治理体系的缔造者。这些制度层面的巨大差异,决定了英国与中国不可能成为真诚的政治盟友,也注定它与美国依然是一条船上的志同道合者,甚至是同一彼岸的航行者。

其次,在人权概念和标准、宗教信仰和言论自由、外交理念和传统,甚至精神气质等方面,英国与中国也国情差异巨大,相反,却与美国一脉相承,高度契合,同气相求。这也意味着在遭遇此类分歧与摩擦时,千万不要指望英国会大幅度降低它的标准和要求来换取商业上的巨大利益,失去它一贯维护的西方式道德制高点。这方面反倒是美国更容易受实用主义原则影响,常常以双重标准示人。

另外,以跨大西洋关系为基轴的英美盟友关系,依然是串联欧美发达世界的核心基础,这是英中关系无论如何不能改变也不能替代的坚实基础和顶层设计。而以北约为框架的集体防卫体系,和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政治、安全和经济秩序,都将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和长期性,也必然使英美的“政治夫妻”关系依然有名有实,并在关键时刻和关键问题上保持协调和一致。

因此,“黄金时代”的中英关系必然更多体现为经济利益共同体乃至安全利益共同体,而不是政治和道义共同体。英国在努力维护其“光荣独立”传统和大国地位的同时,一定会本着“生意归生意,政治归政治”的原则,巧妙而精细地处理对华和对美关系,既避免英中合作发财而伤害英美盟谊,也尽量减少英美携手领导西方而牺牲诱人的中国红利。

对中国而言,未来既要致力于与美国构建进程艰难复杂的新型大国关系,也要巩固既有的中英关系和中欧关系,深化多极化进程,在相互尊重和合作共赢互利的基础上寻求国际关系的多边、平等、平衡和稳定。任何一个国家的对外交往都会趋利避害,政治与经济分离也许是理想状态,但是,政治与经济又是并蒂莲,彻底分开绝无可能,对英国和中国都是如此。因此,如何拿捏好分寸,这对两个古老大国也都是新考验。

(作者:马晓霖 博联社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