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我省中等以下教育普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5-10-19 22:02:36

中国日报网南京10月19日电(记者 严玉洁)10月19日上午江苏省教育厅厅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沈健在以“教育现代化的江苏之路”为主题的第二届全国网络媒体江苏教育行专题采风活动启动仪式上向媒体介绍了江苏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情况。

  江苏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三阶段实践探索

  江苏自上世纪90年代初在苏南启动了教育现代化试点,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试点探索阶段(1993年至2005年)。这一阶段建设的重点主要在苏南的部分乡镇和学校。1993年,江苏省教委印发《关于在苏南地区组织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试点的意见》,正式揭开了江苏探索教育现代化的序幕。到1994年,苏南和沿长江两岸7个省辖市的22个县(区)、市涌现出76个试点乡镇、600多所试点学校。在此基础上,省教委启动了教育现代化学校、教育现代化幼儿园以及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示范乡镇的评估,掀起了江苏教育现代化发展史上的第一波高潮。1999年,省政府印发《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实施纲要》,提出“通过实现教育思想、教育发展水平、教学体系、教育技术装备、师资队伍和教育管理等方面的现代化,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体系”,最终要“赶上中等发达国家的教育发展水平”。在《实施纲要》的指引下,江苏着力夯实教育现代化基础,各级政府加大教育投入,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大力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加快发展高中教育,快速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为教育现代化建设由以乡镇和学校为单位推进转为以县(市、区)为单位整体推进奠定了基础。

  二是区域推进阶段(2005年至2010年)。这一阶段建设的重点主要在县域。2005年,省委、省政府召开新世纪第一次全省教育工作会议,颁布《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提出了我省教育现代化建设新的战略目标。2006年11月,江苏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要求,到2010年全省全面实现小康的时候,教育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2007年5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江苏省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主要指标》,将教育现代化创建从试点学校、乡镇层面扩展到县域层面,全省各地围绕16条指标,加强组织领导,注重统筹兼顾,制定建设规划,调整结构布局,增加教育投入,教育现代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苏南、苏中和苏北部分地区通过省区域教育基本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估。

  三是全面提升阶段(2010年以来)。这一阶段建设重点由县域拓展到省辖市与全省。2010年7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同年8月,省委省政府召开新世纪第二次全省教育工作会议,颁布《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更高水平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指标。《纲要》适应江苏“两个率先”战略部署,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提出了到2015年和2020年的教育现代化主要指标。明确到2015年,率先建成教育强省;到2020年,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省。根据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3年省政府出台了《江苏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至2020年)》,与教育部启动教育现代化试验区工作,印发了《关于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明确了全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启动新一轮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监测评估工作,致力于对教育改革发展进行系统化设计、制度化安排、长效化推进,标志着江苏教育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2014年江苏教育现代化建设综合得分71.6 提前一年实现规划目标

  从2014年起,江苏省教育厅、省统计局联合省有关部门,对照省政府颁发的《江苏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启动教育现代化建设监测工作,组织对省(含高校)、13个省辖市和106个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进程进行了监测。2015年最新监测结果显示:江苏教育现代化总体进程明显加快,难点问题取得突破,关键指标普遍提高,整体水平显著提升。

  2014年,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综合得分为71.6分,提前一年实现省政府确定的“到2015年综合得分达到68分左右”的规划目标。13个省辖市平均得分为79.6分,最高的苏州市87.9分。106个县(市、区)的得分均在60分以上,其中90分以上的有15个县(市、区),80分以上的有69个县(市、区)。高校的相关指标持续提升,质量内涵建设取得新进展,有关质量奖项在全国名列前茅。从监测指标来看,8个一级指标实现程度较上年均有提升。“教育普及度”和“教育贡献度”实现程度超过90%,“教育满意度”实现程度超过80%,“教育质量度”和“教育统筹度”实现程度超过70%,“教育保障度”和“教育开放度”实现程度超过60%,“教育公平度”因部分指标未达底限值,其实现程度为52%。

  江苏中等以下教育普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一是教育普及程度稳步提升,基本达成目标值。全省“教育普及度”的实现程度达94%,成效显著的指标主要有:中等以下教育普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97.5%,接近目标值98.0%,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30个百分点。“义务教育巩固率”达100%,实现目标值。“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9%,超过目标值95%。高等教育跨入普及化阶段。江苏“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1%,标志着我省高等教育由“大众化”阶段步入“普及化”阶段。继续教育发展迅速。“终身学习网络覆盖率”为84.8%, “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为48.4%。城市和农村居民社区教育活动年参与率也有大幅度提升。

  二是教育公平向深度推进,均衡发展指标大幅提升。全省“教育公平度”实现程度52%,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进步明显的指标主要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成效更为显著;多样化、个性化教育提供更为丰富;特殊群体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更为充分。

  三是教育质量成果丰硕,学生综合素质指标达成度高。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取得全面突破,特等奖、一等奖及获奖总数均位居全国第一。中职、高职双双实现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六连冠”。全省“教育质量度”实现程度为72%。主要优势指标是: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优质学校建设有新的进展。

 四是教育开放推进有力,教育国际化取得重要进展。全省“教育开放度”实现程度63%,增幅较快的指标主要有:教育资源的开放与共享不断加强。“社会公益性公共体育文化科技设施供学校及学生免费使用的比例”为92.3%,“具备开放条件的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学校比例”为88.6%。“产学研结合水平”实现程度为80%。“高校学分互认比例”为5.5%。教育国际化取得突破。“本科院校具有境外学习经历的教师和学生比例”分别为16.1%和1.5%。在江苏本科高校留学生数达2.3万人,首次突破2万人。

  五是教育保障度明显提高,教育信息化指标增幅显著。全省“教育保障度”实现程度为65%,优势指标主要有:教育投入水平继续提高;全省财政教育支出预算增长比例做到了高于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增长比例;师资水平指标得到提升;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效突出。

  六是教育统筹力度加大,指标实现程度均有所提高。全省“教育统筹度”实现程度73%,进步较大的指标主要有:政府依法治教与简政放权迈出新步伐;教育体制与管理更具活力。

  七是教育贡献度有效提升,实现程度超目标值的90%。

  “教育贡献度”实现程度达91%,成效显著的指标主要有:高校科研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人力资源建设有新的成效,“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为14.3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1.02年,均接近目标值;高校毕业生继续保持高就业率,高校毕业生初次、年终就业率分别为89.6%和96.9%,较上年有提升且均超过目标值。

  八是教育满意度持续提高,办人民满意教育取得实效。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014年 “学生、社会对学校的满意度”为80.6%,高于上年3.7个百分点,“学校对政府管理和服务的满意度”为85.2%,较上年提高了16.3个百分点。

  江苏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

  截至2014年底,全省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97.5%,义务教育巩固率达10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9.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1.0%,教育主要发展指标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回顾总结江苏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历程,主要有以下六点基本经验。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政府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责任主体。只有充分调动各级党委、政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做到宣传到位、责任到位、投入到位、督查到位,教育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推进并取得实效。近年来,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对教育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化,优先发展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在全省形成高度共识,各级政府均把教育现代化和试验区建设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认真制定教育现代化创建规划,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十二五”以来,全省地方教育经费总投入年均增长12.16%,2014年全省地方教育经费总收入达到2080.09亿元,与“十二五”之初相比增幅接近60%;财政性教育经费总量达到1671.68亿元,与“十二五”之初相比增幅超过80%。此外,各级党委政府把教育现代化创建工作列入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和领导干部考核指标,各级领导干部亲自挂钩创建重点工程项目,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和有利于教育现代化持续推进的鲜明导向。

  二是坚持试点先行。推进教育现代化,没有现成模式和经验,且教育现代化建设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其推进与实施必须立足基层试点和实践。只有准确把握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趋势,认真研究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积极推进实践和理论创新,才能探索建设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江苏特点的教育现代化。近年来,江苏在重视顶层设计的同时,积极鼓励和支持基层探索,深入组织实施24个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建设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推进基层先行先试,有力地加快了教育现代化推进步伐。

 三是坚持分类指导。江苏经济社会区域特征差异明显,因此教育现代化建设必须区别对待、分类指导。一方面,鉴于苏南、苏中、苏北区域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发展差异,坚持共同发展、试点先行、分类指导,分层次、分步骤推进教育现代化。经济和教育发达地区坚持主动发展,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经济和教育基础薄弱地区分阶段、分步骤、分指标推进教育现代化。另一方面,实行由点到面,由学校-乡镇-县(市、区)-市的顺序逐步推进,夯实区域教育现代化基础,推动各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健康快速发展,使教育现代化建设成果惠及每一个乡村、每一所学校、每一名学生。

  四是坚持统筹兼顾。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必须把科学发展的要求贯彻到全过程和各方面,统筹好各级各类教育,统筹好城乡教育和区域教育,统筹好教育改革、发展和稳定,统筹好全局与局部、硬件与软件、外延与内涵、当前与长远,统筹好发展速度、改革力度和经济承受度,努力形成江苏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江苏各地在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首先制定好创建规划,合理布局中小学,既适应城镇化建设,又适应人口变化趋势和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同时,统筹协调拆迁、安置等难题,着力改造老城区薄弱学校,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统筹县域教育信息化设施配备,加强校园网建设,推进学校教育教学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五是坚持以评促建。评估是监测教育现代化建设成效的手段之一。充分发挥评估的导向功能,真正做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对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江苏省教育厅委托江苏省教育评估院开展区域教育基本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估,针对《全省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至2020年)》和全省暨区域教育现代化达成度监测,引导、激励和促进了全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实质性推进。省政府对通过评估的县(市、区)进行认定和表彰,并给予经费奖励。省教育厅、省统计局将各市、县(市、区)教育现代化达成度监测结果年度公告。省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将督导职能扩大到教育质量监测、教育行政执法监督、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等方面,督导范围扩大到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等领域。

  六是坚持研究宣传。在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咨询决策研究基地,组建决策咨询研究团队,努力提升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参谋水平和决策能力。大力宣传教育现代化的理念、意义和政策措施,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动员全社会积极支持、广泛参与,并合理引导社会预期,使群众既认识到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又认识到长期性复杂性,为教育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江苏力争2018年全省教育现代化整体达成度80%

  今后一段时期,江苏教育现代化建设将以党的十八大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引领,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按照教育部和省政府共建教育现代化试验区协议要求,围绕省定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坚持省、市、县三级同步推进、同步监测,力争到2018年全省教育现代化整体达成度为80%、2020年为90%左右。

  一是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其本质就是要促进和发展人的现代化,尤其是要培养既全面发展又有个性特长的创新型人才。而素质教育既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更是彰显个性特色的教育。建设新时期的现代化教育,必须坚持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着力推进教育发展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推动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教育特色多样发展、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等教育内涵发展。

  二是以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显著标志。要努力促进更多的资源向农村地区及薄弱学校倾斜,落实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办学标准,促进县域内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大体相当,为全省近400万农村学生成长成才奠定基础。以更清醒的认识、更坚定的决心和更有效的举措推动校长教师流动常态化。要坚持免试就近入学,进一步提高优质普通高中指标生均衡分配到初中的比例。要切实加大困难群体扶持力度,逐步取消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附加条件,真正实现“同城同待遇”。要研究残疾儿童少年免费接受15年基础教育政策,办好一批特殊教育学校,推进融合教育。要完善扶困助学体系,扩大资助范围,提高资助标准,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因贫失学辍学。

  三是以推进改革开放为动力,建立充满活力的现代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红利。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化教育改革,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鼓励各地各校大胆探索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为全省教育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健全教育评价制度;要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要深化办学和管理体制改革,构建以政府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民办共同发展的办学格局和统筹有力、权责明确的管理体制。要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合作,提升教育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

  四是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提供更有成效的教育贡献。要坚持把教育改革发展放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大局中来谋划,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五位一体”、“四化同步”的要求,综合考虑现代化建设对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的需求,切实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成效。要大力推进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全面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要加快推动人才培养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主动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调整办学结构,优化专业设置。要充分发挥教育科技创新的源头作用,大力实施高校协同创新计划,大力加强产学研紧密结合,积极推动高校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五是以人民满意为落脚点,建立灵活多样的终身教育体系。进一步强化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多样化高质量教育的现实需求。要着力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互通,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衔接,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结合,搭建开放灵活、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立交桥”,逐步完善终身教育体系。要顺应人民群众日益多样的文化需求,适应人口老龄化趋势,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广泛开展社区教育,健全江苏开放大学办学系统,推进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设,推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为全社会提供广覆盖、多类型、多层次、开放便捷的教育与培训,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平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