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网络领域陷入信任危机的恶性循环是中美两国的当务之急

作者:唐岚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5-09-21 09:51:48

避免网络领域陷入信任危机的恶性循环是中美两国的当务之急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信息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 唐岚

自7月底以来,《纽约时报》、彭博社等美国媒体不断刊文称“美国决定对中国黑客行动实施报复”。这些报道透露奥巴马政府内部正在讨论“报复”窃取美国联邦人事管理局(OPM)雇员信息的“中国黑客”,并称“已确定的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包括最温和的外交抗议,到更加复杂的行动”。此言一出,世界哗然,美国不仅是在释放危险信号,企图以过激手段应对网络攻击,更让世人担心由此可能带来的恶劣的示范效应,最终危及全球网络空间的和平与稳定。OPM事件造成了大范围信息泄露,是一起严重的网络安全事件,美国针对此事件做出的政治决断对未来网络空间而言意义重大。

所谓的“报复”或制裁存在诸多疑问,可行性、合理性和合法性仍待商榷。

国际社会一直在寻找应对大规模网络攻击的办法,同时也在努力想通过制定准则来规范国家在网络空间的行为。该领域工作虽有所进展,但一些核心问题并非得到解决,此次美国的“报复”就突显了两大难点。一是溯源。不可否认,美国可能在追踪网络攻击者方面掌握了别国难以比拟的技术和情报实力,但仍有3个关键问题:溯源的准确度、溯源结果的认定能否由受害者一方说了算以及如何将攻击者和攻击行为归因到政府。二是对攻击采取反措施(counter measure)的“度”。国际战争法规定了军事必要性原则、区分原则和比例原则等,对作战方式方法进行了人道主义的限制和约束。对美国正在考虑的“更复杂的行动”外界无从得知更多细节,但不排除有利用网络手段进行反击的可能。2014年末的“索尼黑客事件”后,被怀疑的攻击者朝鲜就遭遇断网,而随后美军承认是其所为。针对一家企业遭受的网络攻击动用国家力量摧毁对方的网络通信,这恐怕也违背了国际人道法的基本原则。

美国错误的战略决断将把中美网络合作拖向崩溃边缘。

近年来,“中国网络间谍”、“中国黑客威胁”等言论始终占据美各大媒体头条,夸大、渲染中国无所不能、无坚不摧的网络破坏能力,把中国塑造成一个不讲公理、不负责任的黑客国家。美网军司令罗杰斯等高官更是毫无不掩饰地把中国列为其最大的网络威胁和网络对手,是美国网络作战与网络威慑的主要目标。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通信技术在中国快速发展,给中国社会与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信息技术革命惠及民生,更是助推中国经济转型、社会改革的最大动力。此种背景下,国家对网络安全的重视程度不言而喻。“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眼下中国进入了网络安全防御提速期,原本没有的认识要提高、要统一;之前缺失的机制要建立;原先不健全不科学的法律体系要完善。反观美国,把中国建设信息社会、全面发展互联网经济、全面提升网络防御能力误读为扩大网络实力与美抗衡,把中国提倡公平合理的网络空间秩序误解为要改写美国主导的国际规则、甚至挑战美国霸权、与美对抗,把原本属于经济领域的侵权行为误认为政府政策。

“美国担心中国早晚会挑战它对世界的领导权力”,网络领域的猜疑更为明显。这种武断的主观臆想带来了错误的战略判断,进而成为导致美国对华网络政策偏离正常轨道的主要根源。2013年,中美网络安全工作组成立,两国正式展开官方网络对话。但“起诉军人事件”却轻易断送了这来之不易的成果。成立工作组,美国是积极推动者,双方外交、执法、军事等相关部门均被纳入其中。但事实表明美国没有把工作组作为表达其诉求和双方协商的平台,反而单方面进行起诉,难免让人怀疑其合作的诚意。目前中美两国网络合作陷入僵局,说明借威慑、报复来打压中国,或者逼迫中国做出有损国家利益的做法是行不通的。

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大国关系,也是最复杂的大国关系,这是不争的事实。双方在诸多领域的立场差异和利益碰撞在增多。但正如前驻英大使傅莹所言,“中美作为当前秩序变革中的核心国家,应该避免在政治、安全和经济领域采取相互排斥的做法。应该有风险意识,避免相互刺激和指责”。这种认识在网络空间显得尤为重要。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深入,中美在网络空间的共同利益必将大于冲突。两国的分歧应该通过协商、对话等和平方式来解决。

网络空间的独特性、重要性决定了中美必须在这个全新的领域合作共赢,而网络空间的合作反过来又可能加深和巩固两国的战略共识,引导中美关系健康发展。鉴于美国国内当前复杂的政治形势,美政界、学界尤其需要冷静的声音和理性的思考,避免更加严重的信任危机。

(作者: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信息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 唐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