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9月7日电(信莲) 据英国《经济学人》报道,71岁的刘彩萍曾是一名数学教师,自从老伴去年去世后,便一个人住在陕西西安。她经常听广播,由于视力不好,很少出门。和许多城市居民一样,她的老邻居已经分散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两个女儿也不在身边。刘彩萍老人说,等到生活不能自理的时候,她就会去敬老院。然而,中国老人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这就凸显出一个问题:中国正需努力应对人口迅速老龄化和独居老人日益增多的现实。
两千年来,家庭一直是中国人如何看待自己的核心,整个国家则被视为一个大家庭。“孝道”则近乎儒家社会秩序的核心。家庭是一个延续的,在同一个屋檐下几代人稳定生活的集合。有一句老话涵盖了这一切:“养儿防老”——养育孩子是为了老有所依。
今天,几世同堂的家庭仍然常见。在65岁以上的老人中,近五分之三和他们的子女一起生活,这一比例高于大多数富裕国家。然而,这样的局面正在迅速发生改变。父母和子女分开住的情况越来越多,当配偶去世后,另一方往往独自生活,就像刘彩萍一样。在中国所有单人家庭中,五分之一是65岁以上的老人。与独居的中国年轻人不同的是,没有几个老人是自愿做出这种选择的。许多老人的受教育程度不高。在这些独居老人中,女性所占的比例很高,因为她们的寿命往往比丈夫长。
如何解决独居老人的问题,中国所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政府鼓励家人一起生活、照顾老人和那些不能自理的亲属。尽管政府在努力扩大养老金和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但是由于政府认为子女可以赡养老人和病人,所提供的服务还远远不够。帮助独居老人的福利系统也亟需完善。
过去十年间,尽管国家财政支持有所改善,但是仍有数百万中国老人没有养老金或退休金。医疗保障的覆盖面越来越广泛,但是保障的内容非常基础。农村老人所获得的养老金和医疗保障远不及城市老人。
到2025年,每四个中国人中就会有一人超过60岁。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使养儿防老变得纸上谈兵,留在老人身边并把他们接来同住的年轻人会越来越少,因为他们随后也要成家生子。到2050年,每名65岁以上的老人可能只对应2.5名处于劳动年龄的成年人,远低于目前对应8名劳动年龄成年人的情况。生在偏远地区的中国人到远离家乡的城市求职,即使他们想把父母带在身边,也不现实。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许多中国人仍将对家人承担的责任视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这和东亚其他国家的情况没有什么不同。但是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杨伟君(Jean Wei-Jun Yeung)指出,对孝顺的期待经常会使那些没有感受到子女孝顺的老人觉得丢脸或孤独。例如,许多人在需要帮助的时候不愿意找邻居帮忙。复旦大学学者陈宇(Yu Chen)对上海老人进行了研究,发现84%的老人很少或从未参加过社会活动。
政府认识到这个问题。2013年前后放宽独生子女政策时,政府就把独居老人日益增多作为原因之一。部分胆大的地方政府还推出了一些针对独居老人的计划。杭州的年轻实习医生可以免费入住独居老人的家,这样老人可以有人陪伴并获得基本的护理。一些城市鼓励采用源自美国和日本的“时间银行”模式,60多岁的老人可以帮助80多岁的老人,建立信用积分,日后在需要的时候以此享受养老服务。
社会保障体系的薄弱意味着当亲人无法帮助独居老人时,这些老人会获得很少支持。北京理工大学学者于娜(Na Yu)在2013年所做的一项研究发现,在首都北京,几乎没有社区机构向需要帮助的老人提供全方位的基本服务。其他一些城市为老人提供社会活动,但很少提供个人护理服务。由于社区医生人数不足,患有慢性疾病的老人往往要长期住院。社工人员供不应求、薪酬过低、工作时间过长,而且没有受过多少训练。家政护理服务日益增多,但仍存在巨大缺口。中国有580万张养老床位(可以接纳近3%的60岁以上人口),但杯水车薪。
在这种背景下,当中国其他年龄段人群自杀率下降的时候,老年人的自杀率却在上升。2009年至2011年间,65岁以上老人占到全部自杀人口的近一半,农村地区的自杀现象更为严重:在任何国家,老无所依都是非常残酷的,但是在中国,这种孤独感尤甚,因为许多年轻人为寻找工作离开了他们的村庄和父母。政府试图强制子女对父母尽孝,并在2013年通过相关法律,规定如果子女不经常探望父母或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有可能被处以罚款甚至入狱。在迅速变化的中国,政府需要给予老年人更多保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