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8月6日电(薛天骐 李子轩)英国当地时间8月4日起,英国广播公司二台开始在晚间黄金档播出一部关于中国老师到英国“支教”的纪录片《我们的孩子够强来适应中国教育吗》。该片引起了中英网友的热烈讨论。
在纪录片中,5名中国老师需要教导英国汉普郡一所中学的“中国实验班”里50名年龄在13至14岁的英国学生,而学校其他学生则跟往常一样,由校内英国老师执教。在一个月后,两组学生分别进行数学、自然科学的考试,来看看哪种教学方法更有效,结果会在纪录片中公布。
英国人计算能力到底有多差?
2013年年底,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了《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2012)结果。该报告显示,在数学成绩方面,英国学生排名第26(共有65个参评国家和地区),落后排名第一的上海学生大约三年。
据报道,很多英国民众不懂得在旅游时进行币值换算,不懂计算销售税,收银员算错账找错钱更是常见。英国国家数学能力中心表示,数学差导致工资水平降低、公司利润减少、政府税收削减,每年给英国政府带来200亿英镑的经济损失,
在中国常见的情况,比如买16元的东西,购买者会给21元以方便找钱,在英国只会引来售货员的一脸茫然。
英国希望从中国引入什么?
其实这部纪录片的缘起可以追溯到去年年初。2014年2月,英国教育大臣特鲁斯率代表团来到中国上海“取经”学习“乘法表”。她回国后,英国政府决定从中国引进数学老师到英国教数学。
另据今年年初的报道,华东师大出版社表示《一课一练》数学分册英国版已经在翻译中,有望于今年暑期出版。
提高小学数学教育,这次是作为竞选计划启动的。英国首相卡梅伦说:“在现代化的世界里,成功没有什么秘诀。如果一个国家希望在全球的角逐中取得优势,孩子们能够有竞争力获得最好的工作,你就需要数学和科学好的人——就这么简单。”
BBC播放这部纪录片。
BBC纪录片:教学实验下师生双方“水土不服”
8月4日播出的BBC纪录片将以上从国家战略视角“计划”的一切“实践”情况记录了下来。
自由自在的英国学生生活一下子被天降的中国老师打破,这个“中国实验班”的师生双方都经历着激烈的心理冲击。
首先是对于纪律的强调。
纪律是开堂第一个就被反复重申的概念,显然座位上歪七扭八坐着的英国中学生们对此并无概念。
来自西安、负责教自然科学的杨老师称,对一个女生因泽恩•马利克离开单向乐队而哭着跑出教室表示难以理解。而在她努力维持课堂秩序的时候,有学生跑到教室后面泡茶。
事实上,这种“自由散漫”的课堂文化一直是英国基础教育课堂的一贯风格。而这种风格也让初来乍到的中国老师倍感抓狂。
李老师表示:“我发作业的时候,希望每个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作业上,但发现有的学生在聊天,有的在吃东西,有的甚至在补妆。如果我不控制住自己,真的会发疯的。”
这类情况无疑在老师作为绝对权威的中国语境下是极为少见的。
其次是高强度、笔记式的教学方法。
15岁的女生罗茜•伦斯基说,她喜欢睡觉和自由,但整整4个星期不能睡懒觉(7点开始上课,原为8:30),老师又很严格。“我习惯于在课堂上大胆思考,小组讨论,但现在我只能听老师讲然后快速做笔记,课堂氛围很压抑和封闭。一个教室里有50个学生也让我觉得上课很难集中精力,除非我想着要与他们竞争。”
另外有学生表示:“我并不关心什么谓语动词,我为什么要学这个,我们都会说英语啊!”学生们甚至不相信swum是swim的过去分词。
最后是各种文化上、理念上的冲撞。
被处罚的苏菲坦言:“老师越严格,我越想捣乱。”杨老师让她站到教室前面面壁。面壁对中国学生来说是一种惩罚,但苏菲觉得很好笑。她还表示:“老师说我们比中国学生笨,不管是不是真的,都不能对孩子这样说,太粗鲁了。”
还有“茶壶”的故事很好地反映了中英观念的差异。
乔希说,让他从早上7点开始,连续上12个小时课,连茶都不能慢慢喝,为了能休息时间享受一下生活他还从家里带了个茶壶到教室。“我平时都很努力学习,但我没法适应这样的教学方法。”因此,乔希还被请家长了,结果只是茶壶被带回家了。他的妈妈不认同孩子纪律不好,认为喝茶是为了健康。
还有学生表示,最让其难以接受的是中国老师认为学生考试成绩好是最重要的。这也与英国成功没有唯一标准的语境大不相同。
老师们还将中国选班干部的管理方法也带到英国,希望培养集体的观念。
很多看过纪录片的网友也都表示,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背后,其实是文化和价值观的冲撞。
(编辑:周凤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