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在悲剧后才学会逃生 看国外如何进行公共安全教育

作者:信莲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5-07-28 17:36:15

不要在悲剧后才学会逃生 看国外如何进行公共安全教育

日本儿童参加安全逃生演练。

中国日报网7月28日电(信莲)近日,湖北荆州发生的“电梯吃人”事故令人揪心,在大家为年轻母亲意外身亡而感到痛心的同时,公共安全问题也引起了更多关注和重视。

一时间,各种如何安全使用电梯、紧急情况如何逃生的安全科普贴席卷网络。于是,因为这次惨痛的事故,我们学会了如何快速找到电梯紧急制动按钮的位置。无独有偶,去年11月,北京地铁5号线一位年轻女子被夹在车门与安全门中间导致身亡的事故后,地铁相关逃生知识一时间也得到广泛传播。

在获取这些安全知识的同时,我们不禁在想,如果这些安全知识能够早一些得到更广泛的普及,这两位女性在遇到安全事故时,如果能更及时、准确地自救或得到他人的科学救援,结果也许会完全不同。

在发达国家,安全知识的普及程度非常高,普通民众的安全意识也普遍较强。也许我们能从他们的经验中,得到一些启示。

安全教育从孩子抓起

日本教育界认为,小学是最适宜进行安全教育的时期,因为儿童最易接受安全指导并转化为行动,并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如果错过了这个关键时期,将会在孩子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留下极大隐患。

所以,日本公共安全教育从小抓起,一般学龄前儿童就已接受过3小时的安全逃生模拟教育,接着会接受各种安全教育课程,比如6至12岁的孩子就有消防课程、防震课程,主要内容是教孩子学会在危急时逃生自救的技能,而且这种教育以生动、有趣的活动方式进行。

同样,在美国,学校也被赋予安全教育的重要责任。美国将安全意识培养渗透到学生的全部生活中,包括学校、家庭和社区。美国中小学有三种安全演练:消防演练、校园关闭演练和恶劣天气演练,主要训练孩子们在突发状况下迅速、有序地集合到安全场地。

在数学课上,有学校运用国家和地区安全委员会所提供的事故统计数据,对学生进行运算方面的教学,学生不仅学会了计算方法,还通过事故计算增强了安全意识。

英国的学校设置了一些安全教育的课程,比如关于火苗的扑灭,孩子们可以进行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材料进行处理,看效果有何不同,然后再听老师讲解。

此外,日本和英国的学校还会与消防局建立联系,组织孩子们定期到消防队参观,消防队员们表演如何使用消防装备救火及进行自救,给孩子们讲授防灾安全常识和救援科普知识。

不要在悲剧后才学会逃生 看国外如何进行公共安全教育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防灾日”参加防灾演练。

政府与民间组织联动提高民众逃生实践能力

美国早在1985年就建立了社区救灾反应队,1993年这个概念的民间组织被全国推广。它们经常与国家防火协会联动进行演练,提高民众在灾难中的逃生实践经验。

日本民间到处都有群众组织的公共安全服务队伍,比如“妇女防火俱乐部”和“青少年消防俱乐部”等组织便在救灾中发挥十分有效的作用,一旦灾情发生,便可“召之即来,来之即战”。同时,日本还将分散在各地有经验、有技术的专业人员进行登记形成网络,平时组织他们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灾情发生时能立即出动展开救援工作。

充分利用媒体传播安全知识

通过各类媒体途径向市民传播安全知识也是各国充分利用的公共安全手段。

美国联邦应急委员会(FEMA)在其官网专门设立了灾害知识版,供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的人了解相关知识。德国通过“危机预防信息系统”通过互联网、展览、听众热线等方式向民众集中提供自我保护知识。在日本的政府出版物中,涉及安全教育的就有十余种。此外,为增加市民应对危机的经验,澳大利亚政府向居民邮寄反恐资料,指导人们在发生恐怖事件时如何应对。

中国公共安全教育偏说教少实践

对比国外的安全教育现状,虽然我国也有类似的公共安全教育,也学习发达国家制定了“公共安全日”(我国从2008年开始将10月11日设为“公共安全日”),但形式化的说教大于踏踏实实的实践。一方面,我国公民安全意识不高,抱有侥幸心理,所以相关的教育活动通常也是应付了事;另一方面,我国的相关安全教育未形成科学化、制度化的管理,相关的教育活动效果也便收效甚微。

(编辑:舒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