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6月24日电(信莲) 作为世界上两个发展最快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中国和印度两国的发展模式为世界所高度关注,也经常会被拿来比较和对比。美国CNBC日前刊文,就印度能从中国身上学习何种经验以推动经济发展进行了深度分析。
CNBC认为,印度总理莫迪期望借助“印度制造”加速印度崛起,使印度成为一个超级经济强国,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印度应该从“中国制造”的崛起之路中汲取四点成功经验。
提前建设基础设施
过去35年时间里,中国在公路、铁路、水路、电力、港口、空港和电信等国内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一直都是全世界最积极的投资者。据麦肯锡全球研究所(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的数据显示,1992年至2011年间,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投资在GDP总额中占比高达8.5%,远高于其他任何大型经济体;同期,印度在该领域的投资在GDP总额中所占比例仅为4.7%。
提前投资基础设施可以消除供应端限制,使大多数生产要素更易获得,同时又降低了这些生产要素的成本。印度目前的实体基础设施的状况与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状况没有多大区别。印度需尽快将其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在GDP总额中所占比例提高至9%到10%。
优先发展选定的行业和地区
中国的决策者并未计划让整个经济的制造业同步复苏,而是让选定的行业和地区优先加速发展制造业。出口导向型的行业,如消费品(纺织品、鞋和玩具等)、基础设施及房地产相关行业(如钢铁、水泥业等)等获得了优先发展。从地区来看,东部沿海地区占据了领先优势。允许一部分行业和地区优先发展,中国得以开始加快发展那些已经拥有某些相对优势的经济领域的制造业。另外,这些优先发展的地区还成为了其他行业和地区效仿的榜样。
对印度而言,能够提升制造业对GDP贡献的优先发展行业包括基础设施相关行业、新能源行业(尤其是太阳能)、汽车业、消费电子品业和国防工业等。在当今世界的大型经济体中,印度是太阳能面板、汽车以及智能手机增长最快的市场,还是全球最大的国防设备进口国。从地区来看,最有可能优先发展的地区是沿海各邦。
大幅减少外国对印投资障碍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中国政府开始减少外资入华的障碍,创立多个经济特区就是其中一项改革措施,这些经济特区为外国直接投资所需要的执照和许可证提供了迅捷的审批程序。1990年,外国对中国直接投资在中国GDP总额中所占比重仅为0.8%;而到2000年,这一比例迅速上升到了3.4%。
对于中国和印度这样的新兴经济体来说,吸引外资的意义远不止吸引了经济发展所需资金而已。跨国企业带来了宝贵的技术,同时还令这些新兴经济体与全球供应链和市场之间建立起联系。
印度在这一方面能从中国身上学到的经验是很明显的。2013年,印度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在其GDP总额中所占比例仅为1.5%,低于2010年时的水平(1.6%),也远低于2013年时GDP总量仅略高于印度的东盟国家的水平。印度吸收的外资额需要大幅提高,至少应该占到GDP总量的3%。在这一方面,莫迪政府已经开了一个好头,提高了某些行业的外国投资者所能持股的比例。
投资促进劳动力技能发展
在最近出现劳动力短缺情况之前,中国的制造业一直都得益于年轻劳动力人数的增长,这些劳动力在政府主办的职业学校中接受了相关培训。在1980年中国改革开放之初,仅有19%的高中毕业生出自职业学校;但到2001年时,在相应政策的推动之下,毕业于职业学校的高中生的比例已达45%。这一政策确保了在工厂工作的年轻人中,90%以上都是受过良好培训的。
相比之下,印度职业培训则一直都薄弱很多。据多项调查显示,截至2009-2010年,仅有2%到7%的印度年轻人接受了职业培训。如果不能弥补职业技能方面的差距,那么很难想象莫迪政府的“印度制造”计划会实现其既定目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