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2015年高考拉开帷幕,全国共有942万考生报名参加高考。图为在山东省实验中学考点,众多家长在烈日下等候考生。(图片来源:东方IC)
中国日报网6月11日电(刘宇) 又是一年毕业季,高三的莘莘学子们虽然已经经历了高考的洗礼,但是现在还不能完全放松下来,因为马上等待他们的是选择去哪所大学读书。说起大学的选择,很多家长把毕业后的就业前景和薪资水平看得很重,有的甚至把这些当成了首要标准。不过,美国高等院校联合会会长、前康奈尔大学和艾奥瓦大学校长亨特·罗林斯认为,教育是否能体现出价值要看学生自己的努力。日前他在《华盛顿邮报》刊登评论文章“大学教育不是商品,别再把它当成商品”,我们一起看看他怎么看待大学教育。
学生努力决定教育价值
拿起任何一份报纸或者杂志,你都可能看到一篇关于大学的文章,比如学费太贵让家庭负债累累,大学教育到底值不值。
52年前,我以一名拉丁语和希腊语专业学生的身份进入学术界。本以为自己选择了一个较为平静的领域,但是现在才发现我选择的职业成了舆论焦点。随着大学文凭取代高中文凭成为进入职场的“入场券”,过去比较冷门的专业现在成了决策者和评论家们最关注的专业。不幸的是,对于大学教育价值的评论多数都十分粗浅,甚至存在误导。
首先,现在几乎人人都单纯从经济角度来评价大学,以至于大学教育变成了像车、房子一样的商品。某大学英语专业学生毕业一年半后平均工资是多少?某大学毕业生的平均负债是多少?大学学历的人比高中学历的人在一生中多赚多少钱?这些问题屡见不鲜。
即使单纯从经济角度出发,这些问题发问的设定也是错的。如果我们把大学教育看成商品,一件昂贵的商品,我们至少应该抓住它经济性质的核心。大学教育不同于一辆汽车,它需要购买者付出努力才能得到它的价值。文凭的价值更多地在于学生下的功夫,而不是学校安排了什么课程。
我之所以了解这些是因为我曾经见过一些十分优秀的学生,他们上的大学一般,却受到很好的教育,而有一些学生虽然读了好大学,但是因为自己没有学习的动力,反而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而且在我教授的班级中,学生努力与否与他们最后所得也是十分相关的。尽管我也希望自己能帮助学生学到更多,但是学生能否从课程中学到东西,并不仅仅在于我,我甚至都不是一个关键性的角色。
大学不是文凭工厂
大学教育如果是一件商品,也和车不同。与学校的课程相比,学生选了哪些课程,完成的作业量,培养的兴趣爱好,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专注度与决心等,对教育“产出”贡献更大。然而如今多数人认为,学生只是简单地在大学接受教育,这过程就像你从商场搬个电视机回家一样。
这种想法的后果很致命。政府人员、立法者、还有媒体人现在把大学看成了商品供应商,学生是消费者,文凭就是产品。如果只有大学对最后的教育成果负责的话,学生往往觉得可以选择压力不大的课程,学校常常会迎合学生这些需求。而到了给大学排名的时候,人们往往会用毕业率、学生拿到学位所花费的时间等指标来评定学校好坏,好像这些数据完全由学校决定,与学生丝毫无关一样。
教育需要双方投入
所以,大学教育不是一件商品,而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事情。要想实现它的价值,学校和学生双方都需要扮演一种积极而且有冒险精神的角色。对于学生,教授要启发,要刺激,要让其兴奋,要创造环境让学生学到在课本、电影、和网上学不到的东西。而且,好的教师不会只告诉学生答案和事实。
同样地,学生也需要承诺将所学到的知识吸收,并为自己所用。这个承诺不仅仅是对老师,也是对父母和自己。毕竟,上大学是对未来的一种投资,成本就是金钱和时间。对于很多人来说,大学教育很昂贵。所以,钱花得值不值,主要还是看学生自己。
大学教育的终极意义就是让你发现,你可以通过自主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甚至像很多在高校做研究的学生一样推动知识的发展。当然,有了这种发现往往会让你获得更高的收入,但是真正改变你人生的其实是这个发现本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