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布鲁塞尔3月17日电(记者付敬) 经历过由西方主导的“阿拉伯之春”动荡,埃及决心浴火重生——在原首都开罗和苏伊士运河之间建新都。此举旨在建立一个无污染、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目前已得到如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阿拉伯石油富国的支持,他们承诺将会负担高达150-200亿美元投资的大部分建设资金。
正直世界油价大跌之时,开发全新的发展引擎对于阿拉伯世界来说确实是大胆的一步。与此同时,此举也会有效缓解开罗庞大的人口和交通压力。
许多中国人可能认为,埃及这个大胆的计划能够给中国带来急需的投资机会,以便近一步拓展其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
但埃及提供的远不止这些。特别是对于京津冀一体化这一项目而言,埃及此举其实也为中国最高的政策制定者们及时提供了借鉴和思路。不可否认,中国现已加快了建设以北京为中心的一体化经济带进程,但是全局性战略仍需最终定型。
和埃及这个野心勃勃的建设环保新首都的计划不同,中国这一一体化发展计划则注重减轻雾霾、空气和水污染,以及缓解交通堵塞状况。相比而言,从公开的材料看来,北京的扩张计划目前并没有雄心,不够大胆,也不够创新。
开罗人口超过1800万,几乎和北京持平,是一些欧洲发达国家人口总数的两倍,如比利时、瑞典、瑞士、希腊和丹麦。这个计划建于开罗和苏伊士运河之间的新首都最终将容纳700万人口。城市内将修建许多环保街道,一万公里的道路和两百公里的铁路。除此以外,2000多所学校和600所医院也在该新都规划计划中。所有的这些都反映了埃及政府的大胆和雄心壮志。
北京近几十年来也在不断扩张,吸纳了天津和河北的个别城镇。但是每天早上人们仍然蜂拥到北京市中心上班,下班后回到郊区或者河北境内城市睡觉。尽管如此,北京并没有雄心或者说是愿景来建一个功能相对齐备的卫星城,更别提一个新都了,虽然有一些关于该提议的声音出现。而现在正是开始构想新北京的最好时机。
比如,最起码北京应该向牛津和剑桥学习,兴建一些大学城。或者北京至少应该考虑把五所顶最顶尖高校迁到附近稍偏僻一点的城镇去,比如河北,采取一城一校的方式建设。同时,可以把余下的另外10所最好高校集中搬到一个地方,建设成为一个综合大学城。
如果这一计划得以落实,那么高科技园区和工业区也便可以在十年内入驻新城附近。就北京现有的高铁和高速公路网来说,该计划的可行性是非常高的。
通过开辟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道路,开罗也为北京提供了一条可借鉴的发展之路。同时,北京也应该借此机会转型成为一个环保创新的城市,为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遗产。
(编辑:严玉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