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3月7日电(信莲)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3月6日报道称,中国总理李克强5日宣读了今年度的《政府工作报告》,一名媒体前辈点评形容,报告“虽然有点长,但有干货”。
这年头,要演讲一个半小时还牢牢抓住观众注意力,即便主讲人妙语如珠,台上还需来点视频、配点音效,外加几个动人的故事才行。但中国的《政府工作报告》不是那范儿,李克强也不是那风格,他做报告不使用太多激动人心的慷慨陈词,也不擅长豪情万丈的激情表态。一句话,李克强走的是专业技术路线。
不过,仔细看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干货”其实不少。李克强对中国调整经济结构,简政放权,节能减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性住房建设等课题定下的目标任务,都十分具体精细,让人感受到本届政府落实这些目标的诚意。他一贯关注中国中小微企业、草根创业和弱势群体,这些特质也屡见于报告各处,例如报告中提出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对中小微企业要“扶上马,送一程”,点点滴滴流露出平民情怀。
通过媒体的聚焦作用,两会成了中国官民难得的互动舞台,一些网民、媒体,甚至包括主政者本身,都在借用两会平台来宣扬自身关切的课题,影响舆论,进而推动有关决策。
在互联网时代,这种现象正越来越明显,像今年的两会几乎成了话题大会。从解放军一口气祭出“14虎”、政协开幕日中纪委照样打虎、更新人民币版本以震慑贪官的雷人提案,到少林澳洲建分寺、武当也要“走出去”,政协发言人吕新华说民众对反腐很任性、习近平与李克强又说(发展和有权)不可任性……过去一周来,一个话题还没消化完,新的热点又接踵而至,很是热闹。
这反映各方都在努力抢占舆论焦点,大家都在“喊话”。有人利用两会做环保科普,有媒体乘机追问官员,执政者努力与群众的语言接轨,求取最好的沟通效果。想起来,吕新华真是个“热词王”,去年他创造了“你懂的”,今年又来个“任性”,他真是最能掌握中国网民语言脉搏的发言人。
突发奇想,如果中国要表现重视与民众的沟通,《政府工作报告》今后是否也可以搞成多媒体,弄点视频、讲几个动人故事?
(编辑:张同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