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为“大块头”该怎么发展?

作者:汉内·理查兹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4-11-27 17:21:32

作者:汉内·理查兹(Hannay Richards)系《中国日报》记者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造访澳大利亚联邦议会时,发表了题为《携手追寻中澳发展梦想 并肩实现地区繁荣稳定》的演讲。在演讲中,他把中国生动地比喻为“人群中的大块头”。他说:“在这样的情况下,其他人肯定要看看大块头的一举一动,担心会不会撞到自己,会不会堵了自己的路,会不会占了自己的地盘。”

习近平主席所指的正是中国近年来的迅速发展以及其他国家对中国崛起表现出来的紧张和警惕。然而,除了传递当前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动态关系外,他的构想同时也揭示了中国将不同于其它大国,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中国这个“大块头”在发展的同时所面临的一个难题是:它不仅仅是“身处人群中”,而且是现在才走出国门,与世界面对面。

中国不仅要应对世界上其它国家的提防与质疑,而且在缓和其忧虑与敌意时也存在着交流障碍,因为它在文化认同上与其他国家并不完全一致,而文化认同在国际事务中有着凝聚共识的重要作用。

除了语言互通外,成功沟通的关键在于交流时要注意文化语境。而中国的文化规范和标识符与其他国家不同,就需要中国通过其他方式来弥合差异和分歧。

因此,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中国这个大块头怎样解决其在国际上的自我认知与现实表现上的不一致,还包括怎样使自己所表达的言论被国际社会所接受。

正因为中国的一举一动都备受他国关注,搭建国与国之间沟通桥梁的重任就更多地落在了中国一方。不过现实交往中,其它国家也可能会努力促成与中国的真诚对话。

中国向世界发出建立友好关系的信号,致力于共筑以区域共同体为特色的“亚太梦”。建立“亚太安全共同体”的构想是基于地区间趋于常态又复杂多变的关系的安全合作,包括诸如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举措。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可以看做是中国亚太战略的“表情符号”,就像图像符号在虚拟交流中传达意义一样。

中国的未来愿景可以用“庄子梦蝶”这个典故来解读,梦超越了此刻所想,同时表现了过去和未来。中国希望能置身于国际环境中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而不是像薛定谔的猫一样——如果一直呆在国内封闭的“盒子”里,整个国家的未来将保持不确定的状态。

尽管未来并非注定而是充满不确定性,中国的命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塑造未来,而这个未来是建立在过去之上的。2012年11月,中共新一届领导班子在精心策划的《走向复兴之路》展览上第一次公开亮相。当时习近平主席说,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如今终于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了。对于许多中国人,尤其是对习近平主席这一代人来说,无视这个事实是荒唐的,在他们心中,先辈们那段因为国家落后而饱受外国势力欺侮的记忆仍是无法愈合的伤口。

在《复兴之路》展览上,习近平主席还引用了毛泽东和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共产党是国家未来发展道路的规划师,习主席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认为现在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民族荣耀和人民幸福的双重目标。

即使今天剖析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你可能还会追溯到李白甚至更久远的孔孟时代找到答案。尽管改革开放极大地改变了话语方式,过去的行为方式依然是社会组织的基础,尤其是对于亲历了因破除旧习引发的1966年到1976年十年动乱的习近平主席这一代来说。

中国这个“大块头”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尽管其他国家可能不喜欢这一事实,但却无法逆转历史进程。认真思考与中国携手共进的道路,他们才能发展的更好。

(编辑:张同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