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印比较研究论坛在印度尼赫鲁大学举办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4-10-30 08:58:40

习近平总书记自2014年9月17日为期三天的对印度高层访问,带去了中国期盼中印携手共荣的美好愿望。如何创造性地增进中印两大文明古国在当今的多重互动、互信与互助?近日在印度最高学府尼赫鲁大学举办的一场齐聚世界各国学者、艺术家、社会活动家和青年人的研讨会为此给出了解答。 

名为“并置Juxtapose——当代中印比较研究国际论坛”的学术及多元文化组织于2013年1月由牛津大学博士生、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客座研究员马宇歌和博士生Danielle Defeo-Giet创立,旨在通过多元对话,促进各国、各领域精英以及政府和国际组织关于当代中国和印度所面临共同挑战的理解与合作;同时,也为弥补全球知识界对于跨学科中印比较研究方法的空白。第一届Juxtapose论坛于2013年4月26日在牛津大学成功举办,来自英、美、中、印、南非的20余名学者在大会上分享了关于经济、能源、外交、发展、环境、海外投资、反腐、移民、电影、舞蹈等不同方面关于中印对比的最新研究成果。除了多位学界领袖,如前任牛津大学发展学院院长、印度研究专家Barbra Harriss-White教授,论坛更吸引到前任英国对外发展部部长、教育总长兰卡斯特爵士等各界名流的积极参与和长期支持。 

为真正融入来自中印两国的本土声音,Juxtapose第二届年度论坛在新德里举办。在尼赫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SIS)、东亚研究中心(CEAS)、艺术学院(SAA)、社科学院(SSS),以及德里大学东亚研究系、印度政策研究中心(CPR)、印度能源与资源研究所(TERI)、印度国防研究与分析学会(IDSA)等顶级机构师生、研究人员共同支持和参与之下,于2014年9月24日、25日举办了两天学术研讨会及文化交流活动。这一论坛恰逢习近平访印后不久,吸引了包括美、英、中、印、以色列等国在内的众多学者和文化界人士广泛参与和关注。 

本次会议探讨的一个核心议题是:中印在面对国防、经济、能源、发展、文化等领域的诸多共同挑战时(详见马宇歌《中印比较不为争论输赢》,9月18日《中国青年报》第4版),如何才能超越成见、克服障碍、携手向前?活跃在中印及国际各界、致力于增进中印交流的专家、研究人员给出了细致分析和解读。 

在名为“中国—印度共同创造”的圆桌讨论中,来自纽约新学院中印研究院(ICI)的Nimmi Kurian教授表示,当前印度有关中国的讨论与合作多被首都新德里关注国防、外交等所谓“攸关国家利益”的议题及团体所把持,使得讨论很难超越领土争端、大国竞争等容易产生敌意且相对封闭的维度,大大限制了中印双方展开丰富对话的可能性。来自印度国家科学、技术与发展研究院(NISTADS)的Rajeswari Raina博士以及发表闭幕演讲的印度的中国研究专家谢钢教授(Prof.Srikanth Kondapalli)均表示,两国间的互不信任尤其体现在对待研究人员的签证问题上。他们所领导的中印研究项目多次因受邀中国学者无法取得印度签证而无奈作罢。来自印度资源与能源研究所的Shailly Kedia分享了其所在机构发起、由联合国资助、与中国国家发改委合作的中印低碳发展合作研究。该研究计划起源于其所在机构领导人、因领导政府间气候变化合作组织而获诺贝尔和平奖的帕乔里博士多年来愿与中国携手应对气候变化的夙愿;而这项研究的成功实施也预示着中印多边、多元机构在环境与能源领域广泛合作的可能性。来自上海综合性跨文化交流计划“西天中土”的项目主管陈韵女士通过网络参加了本次活动,她介绍了西天中土开展的多项中印艺术文化合作、并阐释了“理解印度是中国反思现代化的一面镜子”的理念,更让人们看到源自中国民间的公益资本在中印交流中起到的先锋作用。 

在题为“传统智慧与未来挑战”的分论坛中,美国哈佛大学的Aadya Shukla博士表示,中印在网络安全领域不该仅有政、军两届声音,而应赋予两国科学家更大话语权和交流空间,以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印度智库专家Pradeep Gautam就尼赫鲁大学博士生Anmol Mukhia的报告,和其他与会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了中国和印度著名古代军事思想家——孙子和Kautylia哲学的共通之处,并指出,中印两国传统智慧可为理解当今国家战略提供重要参考。印度两大科技史专家Dhruv Raina教授和Irfan Habib教授则在第二天的开幕演讲中回顾了中印两国百年来追求现代化的历史,提出两国应深刻反思科学与人文社会的关联,才能更好应对高科技化治理难题的挑战。

本次论坛的与众不同之处还在于,除了学术性和政策性研讨,论坛特别为文化艺术作品提供了展示舞台,其中包括关注两国移民问题的纪录片放映会,以及融合中印多元艺术的音乐晚会。 

这场题为“编织新史” 由Juxtapose 2014组织者之一、尼赫大学中国留学生洋在原有的音作品基上,组织在德里和孟的中国、印度、日本艺术家、青年人 , 共同创作了结合印度与中国诗词、传统与现代音乐元素的歌曲,表达了中印青年在体认彼此文化的过程中共同发展进步、和谐共处的主题。印度青年西塔琴演奏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项目特聘音乐家韦沙尔博士(Dr.Vishal)及塔布拉鼓演奏家坎达(Sukanta Bajpayee) 为歌曲、演讲的配乐, 使之添加了印度风情,现代与古典的结合也让观众赞声不绝;日本留学生庸子(Yoko Watanabe)用笛子加入了东亚色彩;来自TERI的青年纪录萨让什(Saransh Sugandh), 印度斯坦尼歌者阿南特吉特(Anandajit Goswami),尼大学生阿莫(Anmol Mukhia)也相关材的曲目;来自印度拉达克的才旦(Tsetan Dolkar)及中文系学生瑞格真(Rigzin Lamo)参与演唱,中印青年在文化交融中共舞;博士生阿扬提(Ayangti Longkumer),丹尼尔(Danielle De Feo Giet)作了。现在印度和平乡由泰戈尔创办的国际大学攻读艺术硕士的聋哑青年星的画、剪作品做的舞台背景晚会平添了一丝诗情画意。记录了在印度求学、考察经历的《去印度成一书作者马宇歌与在印度留学时的同学、也是新书合作者的Tsetan Dolkar(另,合作者有:Lunamoni Das)在西塔琴和塔布拉鼓的音伴奏下,朗了她关于中印青年交往故事新作的片段。 武伟星通过绘画、剪纸作品和手语演讲与观众分享了他用艺术创作跨越身体与国界障碍的感人故事。  

毋庸置疑,中印关系对亚洲、乃至全球的稳定繁荣产生着重大影响。中印两国领导人在近期的历史性会晤为两国关系带来机遇。但高层互动必须伴以多元、多层次、充满活力的民间交往才能保障其持久地发挥良性作用。人与人的沟通、思想的碰撞、艺术的交融,这是人类自古不同文明往来的最重要途径。在多元主体成为全球治理新趋势的今天,更多元的交往方式将左右中印关系的未来走向。(更多信息请见马宇歌《中印交往应从单一主体走向多元主体》《中国青年报》2014年10月25日第4版、牛津大学和尼赫鲁大学官网,以及Juxtapose项目官网Juxtaposeproject.org)。 

(稿件来源:JUXTAPOSE牛津大学-尼赫鲁大学组委会)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