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大利亚大堡礁,一群蓝纹鲷鱼在鹿角珊瑚上方游过。科学家发现此处的珊瑚鳟鱼患有皮肤癌。
一条患上皮肤癌的珊瑚鳟鱼。
野生鱼类也会患皮肤癌?确有此事。据美国《洛杉矶时报》8月2日报道,科学家们日前在澳大利亚大堡礁发现,约15%的珊瑚鳟鱼鳞片上出现了癌变组织。研究人员推测,这可能和澳大利亚距离有着臭氧层空洞的南极洲比较近、紫外线辐射强烈有关。
这一推断得从澳大利亚海洋科学研究所在大堡礁附近对鲨鱼猎物进行的研究说起。科学家们以珊瑚鳟鱼为主要研究对象,却发现这种通常呈明亮橙色的鱼身上有着奇怪的暗斑,他们向正在该地区研究珊瑚疾病的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的另一个研究小组寻求解答。该小组的第一个猜测是,暗斑是由感染引发的。
珊瑚疾病学家迈克尔·斯威特说,“我们能轻易地查出病原微生物。我们设计了一个实验寻找微生物,但却没有任何发现,因此不得不做进一步的研究。”斯威特和同事把鳟鱼组织切成片状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无意中发现了肿瘤结构。接着,他们把这些样本与被注入实验室培养的最危险的一种皮肤癌黑色素瘤的鱼类样本进行对比,结果发现两者的结构几乎一模一样。
研究结果随即发表在网络期刊上,虽然是首次公开关于野生鱼类患皮肤癌的报告,但与斯威特共同撰写报告的研究员米歇尔·霍伊佩尔却表示,这并不是新现象。因为他从常年垂钓的渔民口中得知,早在上世纪80年代这些渔民就曾见过身上有暗斑的鳟鱼。
其实澳洲患上皮肤癌的不限于鱼类,就居住在澳洲大陆的人来说,每三个中就有两个会在70岁以前被确诊为皮肤癌,患癌率居世界第一。这也许不是巧合,因为大堡礁位于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的外延,这大大增加了该地区暴露在有害紫外线辐射下的几率,辐射可能导致引发癌症的DNA突变。小组成员还怀疑,大堡礁处于珊瑚鳟鱼活动范围的边缘地带,这也增加了鳟鱼患癌的可能性。
除了皮肤损伤外,研究者捕获的鱼没有表现出患其他任疾病的迹象。不过,位于美国华盛顿的史密森学会海洋生态学家南希·诺尔顿说,“一旦黑色素入侵,鱼类很可能会受影响变得虚弱,会更易受到鲨鱼的袭击。身患晚期黑色素瘤的人有医生和亲人照顾,而鱼类则很快会被淘汰掉。”
(来源:中国日报网 信莲 编辑:小唐)
相关文章